项目序号:1217 |
项目编号:Ⅹ-14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
瑶族石牌习俗是瑶族世代相传的规约行为的制度形式。为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实现民族发展,瑶族民众将全体讨论通过的规约镌刻在石牌或木板上,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由石牌领头人负责监督执行。石牌习俗广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桂平市紫荆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永县、贵州省荔波县,以金秀最为集中。金秀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瑶族文化保持得较为完整。
石牌大体分为3种,一是按参加石牌的村寨数取名,如七十二村石牌、六十村石牌;二是按参加石牌的户数取名,如百八石牌、三百九石牌;三是按石牌竖立地点取名,如坪免石牌、腾构石牌。镌刻的规约内容涉及保护生产、行商安全;维护家庭、治安秩序;扫黑除恶、保护瑶山安宁等。当地民众通过召开石牌会、宣讲石牌“料话”(宣讲石牌规约)、盟誓3个程序建立石牌,以集体方式在实践中传承相关习俗。其中,石牌会是由石牌领头人和村民委拟好方案后,召集村民开会,共同商议规约。讲“料话”(领头人宣讲规约),是由石牌领头人或社老给全体村民生动讲解规约。盟誓是指全体与会人员共同宣誓,确立石牌的权威性。
瑶族石牌习俗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初年。收藏于金秀瑶族博物馆的一块明代崇祯四年的石牌,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瑶族石牌。瑶族石牌的存在和发展与时代的进程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留存,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融入调解民事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发展经济生产、保护自然生态等新的时代内容。瑶族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与石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石牌习俗是大瑶山历史社会的真实反映,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千百年来,为构建瑶族聚居区和谐的社会秩序及优美的生态环境、确保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石牌习俗与时俱进,在实现乡村振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大团结大发展中,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Ⅹ-142 |
项目名称 规约习俗(吕氏乡约乡仪)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
编号 Ⅹ-142 |
项目名称 规约习俗(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 |
编号 Ⅹ-142 |
项目名称 规约习俗(钱氏家训家教)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 |
编号 Ⅹ-142 |
项目名称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黎平县 |
编号 Ⅹ-142 |
项目名称 苗族栽岩习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榕江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