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为期3天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活动顺利结束,来自全省16个州市和2个省直单位的133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此次活动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活动中,培训班学员进行了歌舞乐交流,开展了非遗业务知识培训,实地考察了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中央美院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鹤庆银器艺术小镇、传习所、非遗馆,通过多种形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升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综合素养。
学习培训促进非遗传承
12月8日,2021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业务培训。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主持开班仪式并讲话。
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泽鹏致辞。李泽鹏表示,大理是一个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而非遗正是乡愁不可或缺的载体。此次培训在大理举办,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省非遗保护中心对大理的关心和信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增进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认识、创新举措、积极作为,讲好大理非遗故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大理非遗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仪式并为培训人员授课。项兆伦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非遗保护的新格局、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振兴传统工艺等方面作了详细讲解,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和生动形象的例子,为大家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介绍对中国非遗当下发展现状的思考,并以现场问答的形式与参训人员讨论交流,现场氛围活泼。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二级调研员周颜就传承人责任与义务的重点进行了业务培训。随后参训传承人代表先后进行了交流发言。
授课、交流活动让大家充分领略了各地非遗的魅力、非遗保护传承的经验和做法,增进了交流学习。
现场提问
交流发言
实地考察加强非遗交流
12月9日,参训学员分两组深入喜洲、剑川、鹤庆,实地考察了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中央美院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鹤庆银器艺术小镇、传习所、鹤庆银器馆,学员们边走边问边看,通过实地察看、与县市非遗工作者、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的形式,详细了解各基地的建设情况,以及非遗项目的工艺流程、工艺特点、传承授徒、宣传展示、创新发展、规划建设等情况。
剑川考察
参训人员一致认为,实地考察使大家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习了方法,开拓了思路。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大理的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
鹤庆考察
2017年11月11日,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于挂牌建站,依托白族扎染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剑川木雕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下设大理、鹤庆、剑川3个基地。
建站以来,大理州积极鼓励和支持非遗工作站建设,以点带面,通过工作站凝聚社会多方力量,开展非遗研究、研发、设计、孵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等工作,带动大理传统工艺的振兴。
1.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
工作站于2017年11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工作站”设在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站”下设大理、剑川、鹤庆三个基地,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央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鹤庆李小白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站以来,“工作站”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了工作站在振兴传统工艺、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2.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
基地建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和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基地于2018年9月完成基本建设,现有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设有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扎染体验馆、首席技师工作室、成果展示厅、荣誉室、教室、会议室、办公室、合作高校教师工作室、师生宿舍、食堂等。整个基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较为完善。
基地自建立以来,开展了白族扎染技艺的深入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拍摄传统扎染图样2000多件、编辑出版《白族扎染图样精粹》2000多册、举办多期白族扎染技艺培训,培训人员近千人。2018年12月,大理基地成功举办白族扎染技艺全国对话会,与众高校合作,传承创新各类扎染服饰100多件(套),初步探索出了基地的工作路子。
3.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
基地建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基地于2018年9月完成基本建设,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设有剑川木雕精品展示馆、木雕体验区、首席技师工作室、荣誉室、教室、会议室、办公室合作高校办公室、宿舍等。目前正实施二期建设,主要建设木雕文化园(兴艺木雕博物馆建设)、木雕工艺品创意设计开发中心、木雕手工技艺传承区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等。整个基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较为完善。
基地自建立以来,开展了剑川木雕的深入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大理剑川木雕艺术研究》一书,举办了多期木雕技艺培训班,培训人员近五百人。基地作品连续四届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展览。充分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一鹤庆基地
基地建立在鹤庆县新华村李小白工作室,于2019年9月完成基本建设,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设有展示馆、体验空间、“白瑞”当代艺术空间、茶文化空间、教室、会议室、办公室、传承人工作室、合作高校教师工作室、师生宿舍、食堂等,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齐备。
基地自建立以来,广泛吸纳各方力量的参与,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推动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创新实践三者有机结合,促进银器锻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鹤庆基地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云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理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成为高校学子创作、实践、实习基地。每年为国家培养200多名银器锻制技艺后备人才,有力支持了手工银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振兴。
5.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剑川土陶传习所
传习所于2019年12月成立,坐落于剑川县甸南镇天马村,所占地总面积2亩,地点位于剑川县甸南镇214国道剑川董月畅黑陶有限公司。传习所建筑面积1500多平米的两院木结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用以展示制陶加工工艺流程,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感受白族传统手工制陶。
传习所以展示白族传统制陶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云南,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主要目的,设剑川传统黑陶精品珍藏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流程体验等配套内容,是剑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制作技艺、作品展示、旅游参观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展演剑川传统制陶文化。
6.中央美术学院驻云南大理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
工作站设在剑川县金华镇老县委片区将军第内,设有剑川木雕、白族土陶、白族布扎、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民间儿童玩具非遗精品展厅。建筑面积530平方米,用地面积989平72米,其中教室110平方米,展厅面积130平方米,活动场所面积200平方米。
工作站以木雕、石雕、土陶、布扎等制作技艺类非遗保护项目为重点,依托中央美术学院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专家、高端的设计人才,广博的文创产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助力全县传承人丰富创作、丰富品种题材、解决工艺难题、拓展应用空间、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办展、办赛、开展研习、组织培训,鼓励非遗传承人群踊跃参与传统工艺的研究与创新,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参与传统工艺的振兴,促进传统工艺服务于当代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留住最美乡愁
12月10日,2021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顺利结业。
长期以来,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理州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整体宣传保护、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为抓手,开展各类特色活动,营造整体文化氛围。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在非遗立法保护、宣传展示、“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扶贫”等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非遗传承呈现新气象、新格局。
剑川土陶
剑川木雕
目前,全州共有列入四级保护名录体系的代表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57项、州级197项、县市级447项;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省级134人、州级248人、县(市)级1950人;共有国家级非遗生产保护基地2个、省级传承基地2个、传习所(点)183个、非遗馆6个、综合传习中心9个、非遗工坊(传承工坊)37个、非遗进校园示范点13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0个。
学员们观看了剑川传统歌舞乐非遗项目展演
下一步,大理州将紧紧围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开创大理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建设魅力大理,留住最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