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名单,具体如下:
千年大运河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由拱墅、余杭和临平共同创建的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以运河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为主线,以非遗整体性保护为目标,推进运河文化守正创新。
京杭大运河拱宸桥
半山立夏、径山茶宴、清水丝绵展非遗魅力,“百”艺新生融当下生活。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构建“一轴两翼串三区、十四片区联多线”的空间格局。
大运河百人百匠非遗文创好运市集
实施“产城乡、人文景”的深度融合,培育王星记等非遗品牌36个,传统工艺工作站7家,非遗工坊20家,非遗景区景点47个,开发25条非遗主题游线,非遗主题民宿10家,非遗特色街区11条,展现杭州段运河文化的古韵新生,构建城乡共融文化共生的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有机体。
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钱塘潮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由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萧山区共同组成。
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由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共同组成的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围绕“中国山水文化的展示窗口,遗产活化传承的杭州样板”总体目标,大力推进非遗保护工程、基因解码工程,提升改造了18个非遗景区,建立了富春山居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富阳非遗展示馆、钱塘江唐诗之路e站,成功创建了严州古城国家4A级景区,打响“忆江南•富春山居游”等文旅品牌,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钱塘江诗路(钱塘潮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钱塘江诗路(钱塘潮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区域为杭州市萧山区全境,区域内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多种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孕育了萧山人勇立潮头的弄潮精神。创建以来,新增1个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和22个区级代表性非遗项目,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21个非遗体验点、18个非遗工坊、10个非遗特色酒店(民宿)、7条非遗旅游线路等,名录体系和保护载体建设有效推进。
龙泉市以青瓷文化为核心开展系统性整体保护,做好“护”“育”“融”三篇文章,实施“四个强化”和“五个性”的非遗精准保护;加强科技创新和艺术创新,振兴青瓷、宝剑产业。
省级非遗开天门表演仪式
坚持“非遗+”融合创新,建设非遗综合馆1个,众多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非遗景区景点65个,非遗主题游线11条,非遗主题民宿5家,非遗主题研学路线8条,打造“天下龙泉”“不灭窑火”等系列品牌,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赋能世界经典文创高地和世界经典剑瓷文化圣地创建。
“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一起烧龙窑”开窑活动现场
桐乡、德清素有“蚕桑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是浙江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区域,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历史悠久,千年沿袭。
新市蚕花庙会
两地聚焦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护育文化生态,持续建设完善非遗传承设施体系,建设2个综合性非遗馆,非遗传承体验设施92个,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非遗工坊13个,非遗景区景点85个,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16条,非遗主题民宿18家,非遗主题酒店8家,非遗夜市、集市、超市13家。
濮绸时尚秀
通过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接续放大清明轧蚕花、新市蚕花庙会、濮绸、缂丝等非遗的驱动力作用,形成与乌镇、莫干山品牌叠加效应,构建蚕桑丝织文化传承保护共同体。
海曙以中医药为主题,重点推进“一街区三高地”建设,建成以非遗综合馆为总领,中医药文化主题馆为代表的传承体验设施96个,建设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非遗工坊5个,非遗主题景区景点11个,非遗主题旅游线路3条,非遗主题民宿3家,非遗主题酒店1家。
海曙非遗馆“医者仁心”特色专题厅
中医药特色街区、大健康综合体甬安里等中医药文化地标落成,形成文产城融合格局,中药材种植、中药工坊等年产值达8亿元,千年府城深厚的中医药传统和历史资源得到全面激活。
浙贝母种植加工技艺 (摄影:张昊桦)
柯城区拥有1800多年的建城史,“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圣地”烂柯山、浙西“佛教圣地”灵鹫山都坐落于此,素有“三圣之地”的美誉。
立春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
立春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按照“一核、四区、全域”的建设思路,以非遗引领乡村建设,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6条、研学线路2条,全面促进生态区节气研学、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游发展,带动周边文化消费4300万元,核心区块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亿元。“云尚非遗”数字化应用入选省级试点,“柯城春礼”文创产品获全国金奖,全面擦亮“立春文化”金名片。
少男少女吟唱颂春诗词接春现场
以高质量推进田园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撬动乡村复兴,实现乡村振兴。
松阳老街
全面推广“拯救老屋”松阳模式,让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312幢老屋重焕新生,带动培育2000多人的工匠队伍;建成30余个特色工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文旅全面融合;打造百余台“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促进乡风文明治理;复兴“国遗”松阳高腔,形成地方戏曲保护的“松阳经验”。
大木山茶园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奉化是滨海大都市美丽新城区“共富共美”的“未来桃花源”。奉化以雪窦山文化为建设主题,以“一核两重”“辐射五区”为建设思路开展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全省非遗IP品牌孵化先河,拍摄制作《奉小布讲非遗》短视频;在央视四次播出动画片《神奇布袋小子》;开发非遗文创产品11个系列60余件。
生态区文化地标 弥勒圣坛
建设非遗综合馆1个,各类传承体验设施44个,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非遗工坊8个,非遗景区景点35个,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3条,非遗主题民宿2家,非遗主题酒店2家,非遗主题街区1条。生态区在守正创新建设中助力奉化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呈现新气象。
非遗景区 溪口应梦里
天台山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和合文化传承基地、和合文化全球论坛永久会址。
天台县以“和合”作为发展主旋律,以非遗“守正创新”为抓手,建机构、出政策、强保障,创新构建“15+N”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建成传统工艺工作站2家、非遗工坊3家,建设非遗主题景区景点13个,非遗主题旅游线路11条,非遗主题民宿5家,非遗主题特色街区2条,非遗夜游活动1项,通过多举措联动,聚力打造“和合文化”金名片。
嵊州以全域空间为保护范围,以越剧文化为主体,推动区域非遗整体性保护。建有中国越剧博物馆和嵊州非遗综合馆各1个,各类传承体验设施50个,相关非遗展馆30多个,非遗主题景区景点6个,非遗主题旅游线路4条,非遗主题民宿2家,非遗主题酒店1家,现有民营剧团等非遗相关团体300余个。
以越剧等为主的演艺类、嵊州竹编等为主的传统工艺类、嵊州小笼包制作技艺等为主的饮食类非遗融合集群,年产值超150亿元,为嵊州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贡献了非遗力量。
东阳素称“三乡一城”(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横店影视城),区域内保存有2000多幢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仅涵养了14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省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众多风情独特的村庄。
灵山梵宫
其以传统民居为载体,以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旅游发展为路径,推动形成完善的传统民居生态保护体系。建成“一网、一库、一站、两馆、两镇、两中心”,打造“东阳民居”特色村10个,建设非遗旅游景区景点20个,创建省级非遗精品旅游路线1条,市级非遗主题酒店3家,非遗主题民宿8家,设计非遗主题研学游线4条,高效赋能东阳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精神文明高地。
卢宅百桌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