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传承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水平及法律意识,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开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8年7月18日至20日在郑州举办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保护和传承培训班”。
裴主任做开班致辞
徐艺乙老师授课
罗微主任授课
邱春林老师授课
徐老师与学员们交流
学员们认真学习
此次培训,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邀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罗微,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邱春林分别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中国实践、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手工艺的当前形势与发展趋势三个角度进行了解析。
培训班上,罗主任首先讲解了《公约》的缘起、宗旨,接着深入浅出的解读了《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功能、范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措施、《公约》缔约国保护非遗应采取的措施等,最后概括分析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徐老师通过引经据典对“手”“工”“艺”三个字进行了解析,阐述了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即为手工技艺和个性化制作,是人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及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主要是材料、手段(技艺)、形态(结构与造型和装饰)的创新。同时徐老师还指出,传统手工艺只能做“强”,而不适合做“大”;邱老师从手工艺所处历史时期、手工艺的社会化功能、当前的发展机遇、要面对的挑战、手艺人的当下角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手工艺品的用途、手工艺传承应重视什么以及手工艺生产的主流形态等9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手工艺的当前形势与发展趋势,特别强调了手工艺传承应“道”“技”并重,重视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同时他还指出,手工艺生产应“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
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不仅有各省辖市非遗保护战线的业务骨干,还有部分省级以上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亦有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大家认真聆听,仔细领会,通过此次培训,更加明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加清晰的认识了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