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民间器乐传承人对话网络宣传推广活动”会议现场
2018年7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宁夏文化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宁夏民间器乐传承人对话网络宣传推广活动”在宁夏文化馆举行。国家级非遗项目宁夏民间器乐国家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来自北京、福建、宁夏等地的专家共聚一堂,围绕传承与传播、发展与推广展开对话。
与会专家
实地调研,聚焦传承发展短板
为进一步丰富对话活动形式和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传承发展现状,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与专家一行专程前往银川市、中宁县、平罗县等地对项目传承保护基地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了项目和企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从几天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回族民间器乐在传承发展中显现出一些特点:作品能够在保留传统形式下进行一定的文化创意设计,其文创产品、衍生产品能够与生活进行一定结合,但是产品缺乏宣传,推广手段落后,传播渠道狭窄。对话活动现场,区内外专家和网络推广宣传人员针对项目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和发展难点与传承人探讨交流,就民间器乐泥哇呜音域“超吹”如何提升至两个八度、口弦演奏传统口弦令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咪咪音准问题、器与乐如何融合与提升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意见和建议。
参观国家级传承人杨达吾德工作室
非遗传播与高科技的碰撞融合
“对话”活动现场,集中展出了口弦、泥哇呜、咪咪作品,还邀请了厦门七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技术、运营人员对非遗产品与AR和VR技术推广制作的结合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展示。厦门七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推动非遗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靠传播,靠推广!传播能够提升民众对于非遗的价值评估和对它的深厚情感,也能够提升整个社会对传承人的认同和尊重,通过传播还会为将来更广大的传承人群提供后备军。从宣传推广的角度提出与谁共鸣及如何扣人心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最快速的把能够想的任何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对话活动现场国家级传承人安宇歌展示口弦
杨平财现场吹奏泥哇呜
咪咪传承人相互交流
通过三天多层次、多方位的对话与交流,传承人们普遍表示,作为国家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的传承人,要不断提高传统技艺的同时接受新的事物,拓眼界、增学养,将非遗的传承和当代生活连接起来,做到“一手托着传统,一手连接未来”,敢于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发展。专家还指出作为民间器乐,在网络推广宣传中不仅在“器”上要夯实基础,更应该在“乐”上进一步提高,每个民间乐器应结合本身乐器音色的特点,多展示演奏本地域、本民族的音乐,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不应媚俗,保持自身的特点,这样才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初衷。真正推动非遗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延伸阅读:
口弦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宁夏南部山区妇女中广泛流传,最为常见的的有铁制、竹制两种。铁口弦装挂钩,竹口弦扯线,利用口腔做共鸣箱,通过口型的变化和呼出吸进气流来控制音色,随着花哨的手指姿势和丝穗的跳动,发出一连串音韵动人的乐声。熟练的演奏者,能表达出较复杂的节奏和较多的音色,运用不同的奏法,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以此表达演奏者欢乐、忧愁等情绪。口弦的装饰也很讲究,往往系挂色彩缤纷的丝穗和五色珠子,可以将它拴在纽扣或领口中间作以装饰,是宁夏妇女最为喜爱的传统乐器之一。
泥哇呜又称“泥呜呜”、“泥萧萧子”,是广泛流传在宁夏地区的一种自娱自乐性吹奏乐器。宁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创造实践中,传承宁夏古代西北边塞乐器,衍变为泥哇呜、咪咪、口弦等民间乐器。20 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泥哇呜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的流变和遗存。经过历史的变迁,宁夏泥哇呜多为牛头、鱼鸟、扁豆等形制,雕刻本民族艺术图案、线条,由于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群众中世代相传。
咪咪是宁夏回族民间乐器,历史久远,经考证是古代羌笛、芦管的遗存。咪咪取材方便,柳枝、芦苇、葱叶、马莲花、麦秸杆都能做成咪咪,由于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演奏风格别具一格等特点,在宁夏地区一度广为流传。咪咪分为单管和双管两种,有六孔、七孔和八孔,其音调明快、柔慢、风趣、浪漫。时而象铜铃鸣叫圆润细腻,进而似叮咚小溪流淌清脆鲜明,有时深沉,有时炽烈,是过去宁夏回族男子传情达意、抒怀解忧的随身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