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谈起
来源: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服务平台 作者:李沐璠 黄夷白 创建时间: 2018.06.29 17:34:05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丰富了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是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随着城乡变迁、人口迁徙,很多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逐渐消亡的境地,亟需加以保护。

中国民族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物藏品,曾举办过不少高水平展览,且该馆博物馆人类学研究独树一帜,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专题活动期间,平台特别邀请来自民族博物馆的郑茜副馆长结合今年遗产日主题分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

郑茜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长期从事民族新闻传媒工作,创办并任英文《中国民族》杂志执行主编;出版有《人文精神》、《中国民族与宗教》、《边缘叙事》等著作;于201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中国民族博物馆 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同时接受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于1984年11月开始筹建,1995年5月正式挂牌。建成后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将成为我国系统收藏和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的文物中心,我国最为权威的少数民族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保护中心,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据信息中心,承担起我国少数民族文博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任务,并担负起为相关社会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的职责。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加大了业务工作开展力度,着力从理论研究、文物征集与保护、展览展示、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多彩中华”著称的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以鲜明独特的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一、在探索中追赶,创新举措带来显著效果

平台:您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有哪些创新举措? 

郑茜: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元年。可以说,我们国家的非遗保护起步虽然在国际上并非最早,但很快就显示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比如,仅仅经过十年探索,我们就以举国体制构建起一个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把各民族传统文化移入课堂,贯穿于国民教育,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借助于市场,倡导把传统文化内涵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活态利用,使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推动文化旅游业、休闲产业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以侗族大歌为例,在过去,这种音乐是会不断生长的,因为有歌师教,有学生学,就会不断地生产新的内容。而到了现代,歌者少了,听众少了,就变成了濒危的艺术。要怎样去传承它呢?我们现在已经探索出了一个很好的传承方法,就是把非遗保护设计进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小学初中的本土化教育,乃至大学、研究所这些高等教育中,算作学分。让侗族大歌成为一个艺术专业门类,促使更多的年轻艺术生去研究和发展,使它活起来。现在很多侗族村寨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歌队,让侗族大歌也变成了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本。今年春晚的一个分会场就在贵州的侗族村寨,叫肇兴。从那之后肇兴变成了一个网红侗寨,有几十万游人涌入。

肇兴侗寨

郑茜:我们可以看到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在国家的宏观设计下有了复兴之势。这是政府、知识界、民众和市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了不起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总体来说,在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中,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探索。第一步是弄清家底,第二步是弄清它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第三步是实施保护和利用。中国人已经树立了一种文化自觉去保护自己的文化,文化遗产变成了一些地区和民族推动自身发展的资本、资源和资产。

2017中国侗年暨第八届黎平·中国侗文化旅游节分会场

二、记录保护完整文化基因,探索民族文物保护方式

平台:您认为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郑茜:在全社会投入保护非遗的时候,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会产生对非遗基因的改变。市场要追求效益,会拉着传统文化走向市场化,会重塑它,与此同时,在依托非遗项目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发生将文化遗产舞台化、符号化、碎片化的现象,片面强调和突出文化的陌生感、猎奇色彩等,以至于使得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为迎合市场和游客期待而走向低俗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由谁来保护?完整的文化基因和本真性由谁来记录?这些就是博物馆该做的。也就是说,博物馆应当在文化基因有可能发生变异的时候持之以恒地对文化根源和文化脉络进行完整和真实的记录、保存、传承。

另外,民族类博物馆还有其独特性,由于保护主体——民族民俗文物的特殊性,民族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上也需要不同的理念和方式。跟考古和传世的历史文物不同的是,民族民俗文物是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物品,其大部分都呈现为有机形态,如棉麻、皮毛、竹木等,它们的价值不能用评定历史文物价值的标准来衡量,而应当从这些物品的历史文化脉络、原生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物品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文化语境的关联意义来评定其价值。尤其在文化展示过程中,要讲好民族民俗文物的故事——需要借助合理的手段把这些文物的价值彰显出来。民族博物馆应当具有这种文化自觉,不仅搭建起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收藏平台,而且要探索有效展示、深度阐释这些文化遗产内涵价值的创新性方式。

三、民族博物馆的影像收藏和展览改革

平台:据我们了解,除了民族文物征集外,民族博物馆做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收藏工作,能否请您分享一下相关经验?

郑茜:影像收藏包括三种载体:声音、图像和影像。中国民族博物馆目前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影像收藏工程已经搭建起了两个全国性高端平台,一个是“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一个是“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我们想完成的是一种当代传播,为满足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博物馆要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民族类博物馆要提升质量,要自觉地去实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新讲述手段和展览展示方式。我们在做的就是文化转译的工作,不仅仅去还原一个场景,或在展厅里播放一首民歌这种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打造更高水准的文化产品,把文化元素重新集成、研发、整合,才能跟得上大众的需求。

比如我们策划制作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就在展陈形式和结构上都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民族服饰的元素,去思考历史、传统与当代的社会生活,深刻地向大众揭示和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

郑茜:在我们今年将推出的另一个展览——“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中,我们将用各种方式引导观众进入少数民族爱情文化的历史场景中:“行歌坐月”的温暖明亮,“爬窗谈爱”的妙趣横生,在“失恋了怎么办”标题下展现的贵州高坡苗凄美智慧的“射背牌”习俗,还有各具特色、让人充满兴味的“无字情书”的书写与寄送方式等等。这个展览将着力揭示少数民族爱情文化背后的深邃的文化价值观念:蓬勃的生命意识、审美化的诗意生存、自由平等的文化精神,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崇和肯定,对族群情感伦理的恪守和坚持,等等。

“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

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把展览分为器物定位型展览和信息定位型展览,我们采用信息定位型展览来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信息和内涵。因此我们在藏品阐释方面更加强调其系统性、有机性、与主题的相关性,以及对区域文化的针对性及表达能力;更加深入与充分地揭示展品内蕴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并结合展览的综合性诠释手段向观众进行有效传播。对于要推出的每一个展览,我们都将着力地去思考怎样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整合藏品,激活它们的古老意义,深度挖掘其当代价值,从而去满足当代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