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马盛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爱手艺”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 2018.04.19 09:03:45

4月12日下午,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给非遗研培计划银饰技艺创新应用研修班全体学员带来一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的主题演讲。

本次主题讲座,马盛德巡视员首先提到从15年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与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合作对非遗保护探索的新模式-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肯定了学校在其中做出的贡献,积极实践探索教育模式谨慎实施,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经验。

马盛德巡视员做主题演讲

马盛德从四个方面层层递进的讲解了非遗的概念、非遗保护的进程、存在的问题、主要的解决对策。21世纪国家层面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一项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的大事。这一项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事件,一大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外来词汇,来自于英文的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英语简称“ICH”,中文简称“非遗”(注:无“非遗文化”此概念)。我国最早出现于1988年的《文化学辞典》词条“非物质文化”。在我国的其他对应叫法:民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保护工作走过了17个年头,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马盛德通过系列的分析给我们讲述了过去的非遗保护成果及非遗的十大类别。

通过我国设立的一系列有关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在“申遗”项目作出的努力,马盛德巡视员详细介绍了非遗保护方针、四级名录保护制度基本形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传承人认定的意义、非遗保护的四种方式等各类非遗相关知识。马盛德讲道,非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并且值得持续发展的创造性产物,保护它的目的,首先是保存人类的创造能量,寻求人类与其既往的联系,使人类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仰视自身已经达到的创造高峰,以便激励今天的创造。非遗的价值在于它对文化的认定作用,也就是它与某一种文化的联系带有标志性,保护它就是保护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非遗也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大浪淘沙,不断的进行再创造,最终成为一种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共同遗产,成为一个民族能够认同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

如今,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是非遗普遍面临的外在威胁和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保护工作进入到了“深水区”,难度增加,挑战增多。加上社会风气普遍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十分普遍。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现象突出,后继乏力严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占百分之50多。2016年10月1日止,已有315位国家级传承人离世。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难度大,各种冲击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传承链条的断层。非遗自发性传承遇到诸多困难,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家庭结构。

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产生困难,难以满足人们新的需求。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能力、鉴赏水平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求多样化、时尚化、品质化成为时代特点。关注时代性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非遗的理论研究失衡现象严重,口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研究领域,太过注重文本的研究,而忽略了对非遗活态传承这个特性、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忽略了对“传承人”这个核心的研究和保护,国家层面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难以制定有效保护措施,使得非遗传承濒危的状态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关于非遗保护的主要对策,马盛德认为:首先要深刻的认识非遗保护的国际背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文化多样性、个性化锐减。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国际化、世界性的话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了维护人类整体价值和长远利益,提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主张。文化多样性使人类的社会生活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满足人类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心愿,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保护非遗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二,建立科学的遗产观,正确认识非遗自身特点和规律。非遗有共享性特点,非遗领域没有“商标注册”、“申请专利”、“抢注”等之说。按照科教文的遗产申报规则,同源共享的遗产,既可以遗产国单独申报,也可以遗产共享的国家联合申报。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流变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质。我们尊重遗产在适应各自环境中所呈现的特质,在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增进了解、促进对遗产源流及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我们保护、弘扬遗产应秉持的正确态度。

    第三,保护工作将从“建章立制”的基础性工作全面转入“提高传承保护水平和能力建设”的纵深发展阶段。围绕保护传承的能力建设这个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保护工作。牢固树立“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之思想。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加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待遇,创造有利的平台,营造尊重文化的社会氛围。整体队伍要年轻化方向发展,探索年轻学徒的奖励激励机制。针对提高传承能力开展的“非遗研培计划”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也是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同时也要重视对经典作品和高超技艺的学习与传承,它是文化高峰的标志,具有引领作用。非遗是一门系统的知识体系,非遗研究要关注非遗的活态传承。

    第四,未来非遗工作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遗产的长远和持久性,从人才培养到使用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原材料方面。要关注人长远发展利益,我们的非遗项目与自然资源关系密切,有的原材料是不可再生的珍惜资源、有的是天然的稀缺资源、有的是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这些与国际社会的动物保护理念发生严重冲突,这就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与项目的长远发展关系问题,探寻新材料和代替品的开发路径,否则我们的这些技艺难以延续其生命力,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马盛德巡视员与银饰技艺应用培训班全体学员合影留念

最后马盛德总结道,中国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并且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探索和积累的“中国经验”,也得到了包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我们依然需要不懈的去努力探索和研究。面对类型众多,风格迥异的非遗项目,我们如何制定正确合理的分类保护措施来加以保护。政府的角色如何由初期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引导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与广大民众在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等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未来的保护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解决的。 

培育全社会、国民的整体保护意识,营造一种人人尊重祖先的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文化生态和风气,是非遗走向可持续的关键所在。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