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王宁:展开舞蹈生态学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宁 创建时间: 2017.09.27 09:20:47

《西北地区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婚俗舞蹈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是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突破口。在艺术研究中,舞蹈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门类,因为它的媒质并非外物,而是由人的思维和心理支配着的肢体动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舞蹈的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实为一体,几乎是零距离的。所以,研究舞蹈必然是实证与推理的结合,典型个案是十分重要的。

  《西北地区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婚俗舞蹈研究》(中华书局)的作者马盛德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合适人选。我和盛德先后在青海省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工作,知道他是撒拉族。少年时,他是优秀的青海民间舞蹈演员;青年时,他投身舞蹈专业的学习,后来又从事舞蹈理论研究;中年时,他在前沿从事非遗研究与保护工作。如果说,舞蹈研究除了科学的方法外,还必须有直接参与舞蹈的丰富经验,他的积累是足够的;如果说,对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理解,需要置身于那些民族的具体生活中,具有深厚的民族认同感,他从自己的血缘中已天然获得;如果说,克服舞蹈研究的难度,需要一种对现象的敏锐和理论造诣,他已从学习中得到,并且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所以,这个课题对于他是游刃有余的。

  读完书稿,我也有着强烈的振奋。1990年我被资华筠和资民筠姐妹拉进舞蹈生态学的研究。华筠病重之时,委托我将1991年出版的《舞蹈生态学导论》进行理论的再次梳理和例证的增补,我被她出于紧迫感产生的焦虑催动,日夜兼程,终于在她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完成了《舞蹈生态学》。从1991年到2012年,整整20年的时间,华筠在舞蹈研究的第一线,对舞蹈生态学的思考不断加深,她和她的学生也积累了不少研究实例;而我则在自己对语义学和传统文化学的研究中,进行了对舞蹈形态描写和舞蹈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再度思考。我们为《舞蹈生态学》增补例证时,共同的遗憾是:全面体现舞蹈生态学的精神、真正理解和运用舞蹈生态学的方法探讨舞蹈兴衰的实例,实在是太少了。

  因此,马盛德的书稿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本书真正体现了舞蹈生态学的主要精神,运用舞蹈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比较和阐发信奉伊斯兰教三个民族不同婚俗舞蹈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三种舞蹈的异同,验证了舞蹈与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

  在舞蹈生态学里,所谓环境,首先是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是与观念、思想、信仰这些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在这本书里,宗教和婚仪表现为外在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仪式是思想观念的外化,内在精神往往是多维舞种生存、发展、兴衰的重要根源。书里谈到的现象,很多是作者亲历的经验,不是局外人生硬调查的结果。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是这本书的重要收获。

  比起音乐、美术等艺术来说,舞蹈的基础理论建构起步很晚、相对薄弱。不论是对舞蹈规律的深入探讨,还是实地考察方法的创建,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舞蹈研究都有待加强。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使这门学科的发展有新的突破。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