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统筹实施 优化供给 一举多得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戴珩 创建时间: 2017.06.26 10:21:26

    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戏曲包含着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声色齐飞的综艺美、象外含情的诗意美、虚实相生的情趣美,千百年来,以其审美、娱乐、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背景下,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制定公布《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可谓正当其时,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戏曲进乡村旨在一举多得。乡村是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是戏曲得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根脉所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乡村需要戏曲,戏曲也需要乡村。开展戏曲进乡村可以收到多重功效:一是促进戏曲的传承、创新、发展,激活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二是延续乡村文脉,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三是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四是增强村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

    其次,戏曲进乡村应该统筹实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戏曲进乡村“以县为基本单位”,要“发挥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把戏曲进乡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鼓励和吸引各级各类戏曲院团和相关社会团体参与服务”。《实施方案》还特别强调,“各省(区、市)宣传、文化、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共同推进落实”。戏曲进乡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实施。

    第三,戏曲进乡村必须优化供给。中国地域广大,乡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戏曲进乡村必须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供给,不能做样子、走形式,一定要讲求实效。一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提供。要“坚持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文化特点等,合理安排演出场地和场次,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不同群体需求的戏曲节目,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二是要合理安排,适时提供。各地要“根据县域内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安排和农民的观赏习惯,合理安排演出时间”,让农民真正能够有时间看,能够看得上、看得好。三是要了解需求,按需提供。方案要求,“各地宣传文化部门通过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采取问卷调查、直接访问、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研究确定和调整年度戏曲进乡村的剧(节)目目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实现供需对接、精准供给。四是要丰富形式,多样提供。戏曲进乡村的形式包括组织观看戏曲作品、促进戏曲艺术普及、培育农村戏曲团队。组织观看戏曲作品“可以是整台演出,也可以是名段集萃”,还可以提供以地方小戏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以及历届群星奖参赛和获奖作品;促进戏曲艺术普及可以是举办戏曲培训,也可以是开展戏曲排演观摩、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等活动;培育农村戏曲团队则既要注重“支持农村地区小剧团、戏曲社团和戏曲表演队等多种类型的业余戏曲表演团队发展,增强农村戏曲传承发展的自主服务能力”,也要注重“对农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带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要努力以多样化的戏曲产品和服务满足乡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五是要用好平台,灵活提供。戏曲进乡村应该用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加强各级各类戏曲资源的统筹和整合,就近为群众开展服务。在村落密集的地区,可以进行“联村演出”;在偏远分散的小型村落,则可以采取小分队形式灵活安排。总之,要以各种各样便利和灵活机动的方式,让戏曲演出和服务方便乡村群众参与。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