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常令人振奋的纲领性文献。它对于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切实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坚定文化自信这个“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飞速推进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冲击和传统文化的大量流失,特别是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优秀核心思想理念在许多地方和领域严重缺失的背景下,《意见》的重要价值和深广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
应当说,《意见》对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深入阐发和全面部署,就待各级各地、各行各业乃至各个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和实际出发,去分头贯彻和落实了。只有正确领会精神,科学谋划措施,结合各自实际,狠抓贯彻落实,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出实招,见实效。而从不同的文化类型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自工作,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仅以笔者比较熟悉且格外关切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曲艺及其优秀传统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发展为例,窃以为通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措施,对于全面落实《意见》精神,可能并不讨好,而是应当打开视野,放开眼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整体关联地解决问题,才会将对优秀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实做好。换句话说,面对长期以来曲艺文化面临的传承发展困境及遭受的种种尴尬待遇,关注生态和业态,重视传播与传扬,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作为贯彻落实《意见》时需要社会各界特别予以注重。
先说生态和业态。近一个时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的两年间,曲艺的创演状况发生了较为可喜的变化:在深入生活和走向基层方面,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姿态并形成了良好势头;在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远离奢华制作等方面,有了较高的认识和较大的改观;一些不良的创演习气及粗鄙的审美倾向,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明显改变;许多曲艺家在各自的创作及表演领域,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同时必须承认,涌现出的精品力作还不是很多,品质的提升也不是十分理想,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的节目还比较缺乏。足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所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创演现状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广大曲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仍然非常艰巨和重大。如何进一步实现曲艺的繁荣与发展,困难应当说依然不少,比如对于曲艺本体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偏差。且不说本属戏剧的“小品”形式,至今仍被错误地作为曲艺进行评奖;就是许多曲艺节目中存在的“歌舞化”“戏剧化”“杂耍化”偏向,也还随处可见;而行业伦理的紊乱,更使经营的状况堪忧,许多曲艺表演团体不设乃至裁撤创作室,导致曲本作者流失匮乏,节目内容寡淡贫弱。而曲本创作的严重滞后,使得那些只能仓促拼凑的节目,因缺乏文学筋骨的支撑而较少情感的感染力与思想的冲击力。再加上专业教育的严重缺失,包括传统师承关系的名存实亡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严重缺位,使得曲艺的艺术、文化传承,无法搭上现代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时代快车。在这种异常尴尬的情况下,面对着无法培养和孵化大批量高等级专门专业人才的无奈状况,要想真正切实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曲艺,结果当然可想而知。重表演、重技巧,轻创作、轻内涵,重演员、轻伴奏,或者用伴奏带替代小乐队,从而使原本是乐队给演员的伴奏,变成了演员给伴奏带伴唱。再加上节目的制作,普遍注重外在包装即在形式的意义上依赖声光电,而轻视思想内容即在艺术的形象塑造和审美创造上缺少精气神,也就在所难免。好在《意见》中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这对改变曲艺传承发展的当下困境,修复乃至重建适宜曲艺当代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尤其是自身艺术的行业伦理即发展业态,都十分必要也特别及时,赢得了普遍喝彩,引发了深切期待。
再说传播与传扬。艺术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切合而又高效的艺术传播,可以极大地促进艺术的传扬,甚至会达致“四两拨千斤”的高妙效果。尤其是现代传媒,包括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络,会通过无限放大和反复彰显艺术的特殊魅力,实现对大众的深刻影响,确立艺术的社会地位。这方面的成功事例,以戏曲电影对一些地方剧种的广泛传扬极具说服力。《天仙配》对黄梅戏、《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越剧的普及和推广,就不只是扩大了影响、彰显了价值,同时还培养了观众、培育了市场。而曲艺的现代传扬,尤以广播对相声和评书的传播最有代表性。人们普遍知道侯宝林和马三立,喜爱袁阔成与刘兰芳,都是通过广播电台。而这些曲艺家的艺术声名与社会地位,大众对于相声和评书等的欣赏爱好,因之也得以广泛形成。更多人对于京韵大鼓的认识和喜爱,也是通过骆玉笙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配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实现的,况且,还不是十分典范的京韵大鼓节目,只是根据京韵大鼓唱腔曲调重新编创的歌曲。换言之,此类传播,也仅仅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京韵大鼓的一个“侧影”。即便如此,也足以提升和拉动京韵大鼓的社会影响力与创演繁荣。而现代传播平台的建立和运营,对曲艺的传播和弘扬,更会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也是贯彻《意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在央视有戏曲频道,却没有专门的曲艺频道,建议能够设立和开通。曲艺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曲种繁多,异彩纷呈。中华56个民族拥有的至少500个以上活着的曲种,是办好专门曲艺频道的丰富资源保障。央视也曾有过收视率长期居于文艺节目前茅的曲艺和杂技合办栏目《曲苑杂坛》,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了,应当总结经验,恢复扩展。办好传播平台,既可服务大众的文艺欣赏需求,又可传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曲艺文化,还可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着艺术和审美的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可示范引领,防止一味娱乐,还可培养受众、培育市场。关键是要丰富传播内容,确保传播质量,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发掘推送经典节目。
为了更好地借助传播促进传承,通过传承促动发展,还要注重传播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避免误传和误导,防止南辕而北辙。一些媒体对于曲艺节目及其文化知识的传播,由于相关常识的不足,反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引发了认知的错误。《意见》中有关“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等等,则为进一步做好曲艺在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包括学术研究和知识普及,提供了政策条件,也赋予了神圣职责,更为曲艺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传承和全面发展,打开了宽阔的思想窗口与政策通道。相信曲艺等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与未来发展,必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步实现,面临极为良好的时代机遇,迎来空前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