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的自娱舞蹈是麦西热甫最主要的内容(资料图片)
“麦西热甫”流传于中国新疆各地区、自治州、县维吾尔人较为集中的区域,在毗邻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中亚国家也有流传。
现代维吾尔语中,“麦西热甫”意为“聚会”“场所”,是古代维吾尔先民祭祀、祈福、庆典活动的遗存和发展。汉文典籍《魏书·高车传》(公元553年)和阿拉伯文典籍《突厥语大词典》(公元1073年)中有所记载。
一次完整的麦西热甫,包括维吾尔木卡姆、民间歌舞、曲艺、戏剧等表演,以及口头文学、竞技、游戏等各种群众喜爱、积极参与的活动。一般有数百人参加,每个人都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麦西热甫是承载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实践活动。
对内地人而言,“麦西热甫”具体是什么艺术形式,可能比较陌生。甚至对维吾尔同胞而言,从学术的角度来界定,或许也有一定的难度。然而,生活在西北这块热土的各族群众都或多或少地知晓这种艺术形式,都能在手鼓敲起,热瓦普弹起之时,与身边的朋友一起翩翩起舞,哪怕是平时再不苟言笑的长者,都会走向舞池,展示内心深处的优雅和欢乐。也许正是麦西热甫这种艺术形式,它所特有的欢快的节奏、绚丽的舞姿,给内地的同胞留下新疆这片热土的多姿多彩、热情好客、神奇绚烂等第一印象,也吸引着无数的各族同胞用心去努力建设这片土地。而我,正如众多从内地到边城学习、生活、扎根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曾很多次身处麦西热甫现场,感受浓烈的文化生活氛围,但麦西热甫所蕴含的真正生命意义和价值体验却一直没有领悟真谛,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略有体会。
那是一次看似很普通的工作培训。不知出于何故,主办方邀请了本土的一位学者,作了一堂介绍麦西热甫为主题的普及性讲座。讲座的开端很平淡,但讲座的素材却很丰富,都是那位学者带领自己的弟子奔波于南北疆,历经多年的田野调查搜集而成。让我享受到了一堂麦西热甫历史发展和艺术特色的文化大餐。那位学者满怀深情地讲道,麦西热甫的音乐基调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轻松与欢快,而是忧伤与悲凉,是透过曲调背后对生命的乐观与执著。因为麦西热甫反映了维吾尔族先民在面对险峻的高山和漫天的狂沙时,发挥聪明才智,在沙漠的边缘创建了一个个绿洲文明,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是维吾尔族先民敢于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勇于挑战生命禁区、创造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赞歌,浓缩了维吾尔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悠久文化。
那位学者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让我对麦西热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请教同事、查找文献,对麦西热甫进行深入了解后,我慢慢地知道,作为一种以集体歌舞为主、各种喜剧性的表演为辅的群众性娱乐形式,麦西热甫集歌唱、音乐、舞蹈、游戏于一体。它既出现在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等各种传统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又出现在男孩割礼、女孩成年礼以及婚礼等各种喜庆场合中。它既能表达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喜悦,又能借此化解矛盾、惩恶扬善。它既能荣登华美的舞台,又能直通广阔的田间地头。曾记得看过一段麦西热甫表演视频,一群农民在劳作歇息之时,围看一位古稀老人表演少女在临水梳洗的情景:在欢快的手鼓音乐节奏声中,老人好似害羞的少女,一会儿俯身对着河水清洗着柔美的长发,细心地梳理着黑粗的长辫,一会儿摊开手掌作“镜子”,细细地整理着额前的刘海;一会儿又用乌斯曼草细细地描眉,却难以称心而用水洗掉后又画,反复几次,多次描摹,最终称心之后的欣喜溢于言表……老人的神情、动作以及随着音乐节奏而摇摆的肢体与曼妙的少女不相上下,令观者捧腹大笑、拍案叫绝!
毫不夸张地说,麦西热甫凝聚了维吾尔族的艺术与文化,凝聚了维吾尔族的历史和传统。也正是借助这种艺术形式,海内外朋友通过观照麦西热甫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到维吾尔族的过去和未来。然而,因宗教极端势力的干扰,维吾尔族群众曾一度不敢在公众场合表露内心深处的欢乐与忧伤。跳一曲欢快的麦西热甫舞蹈成了一种奢望,甚至在某些地方,麦西热甫曾淡出人们的视野。庆幸的是,党和政府果断出击,迅速扭转局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麦西热甫的音乐在全疆各地重新奏起,欢快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脸上。
或许,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应该深思,作为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麦西热甫,在近十余年的嬗变中,如何避免和遏制类似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现象再次发生,如何更好地保护并得以持续而良性地传承和发展?
文学艺术界有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正如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蒙古族的长调、塔吉克族的鹰舞,各自凝聚了该民族的发展历史,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精神呈现。也正是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当前,全球化进程势必造成各民族与地区交流融合,也加快了民族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意味着有些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民族文化可能在交流与融合中消逝,比如华夏传统文化中的女儿节、天医节、人庆节等节庆习俗只能在博物馆或古籍中才能找到蛛丝马迹。即使有些传统节日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得以保存,但因其传统的本身意义已经消解,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更多的是沾染铜臭味的商业经济载体。因此,除了政府和文化艺术团体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从外界对民族传统文化予以保护和扶持外,更重要的是,民族传统文化既要深深地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生活、社会发展中,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面对来自四面的文化交流,从而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良因子,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惟有如此,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在交流融合中传承与发扬,并不断壮大。
当然,维吾尔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不懈地斗争,并创造出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原本就证明了他们的包容与开放的眼界,维吾尔族同胞也一定能在当下做好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也相信,麦西热甫也将以更加丰富、更加瑰丽的面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的一朵奇葩,也将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佼佼者,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