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报信儿的腊八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萧放 创建时间: 2017.01.05 09:23:52

 黄卓 绘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歌谣唱得好:“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因此又有“报信儿的腊八粥”之说。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的传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拯救世间苦难,探寻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放弃了安逸的王宫生活到处苦行修炼,有一天由于长途跋涉过度疲劳晕倒了,幸得一位牧羊女路过,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释迦牟尼吃完顿时精神焕发。他谢过牧羊女,继续苦心修行,后来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成佛这日就是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为了纪念佛祖成道以及牧羊女舍粥救佛祖之恩,腊八日在佛教寺庙熬煮腊八粥供奉佛祖,以示纪念;同时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施舍给众人食用,以示大慈大悲之意。

当然,腊八食粥并不仅是佛教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将冬至粥移为腊八粥十分自然,就如夏至粽子移到端午节一样。

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很难确考,但从文献记载看,隋唐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腊八粥的记载,宋朝之后却屡见于史籍,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东京梦华录》说北宋开封府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北宋寺院、民间都有腊八食粥的习惯。南宋临安,寺院在腊八日也大抵如此。元朝人仍将腊八视为佛家的节日,“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看来佛教在宋元以来对传统节日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明清时期,腊八节无论寺院、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吃粥的时间是在腊八日早上,《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清代北京腊八日在皇家寺庙雍和宫施粥。寺庙内有两口大锅,据说每口锅可熬二三十石米。雍正皇帝曾经派人在雍和宫用大锅煮腊八粥,每年十二月初五六开煮,初八日进粥内廷,分送各王公大臣品尝。清代李福有一首名为《腊八粥》的诗,就表现了腊八僧寺舍粥、饥民潮涌的场面。

作为传统的节令食品,腊八粥有特定的食物配方与烹制方法。《武林旧事》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寺院、人家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为米与果品,掺入的果品越多越好。明朝宫中腊八粥的烹制方法是,在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民间虽然没有宫中讲究,但同样“杂五谷米并诸果,煮为粥,相馈遗”(《宛署杂记》卷十七)。清代北京家家煮腊八粥,烹制方法与明朝类似,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的枣泥等和水煮熟,再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等增色提味。这些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

当代民间还有腊八肉粥。湖北英山人煮腊八粥,原料除了糯米、红豆外,要放进猪肉片一起熬煮,这种肉粥有特别的香味。在青海东部人们腊八也吃这种肉粥。有来自青海的朋友这样回忆道:“到了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忙着熬腊八粥,记得家乡的粥很特别,使用麦仁和碎肉熬在一起,加上盐、姜皮、花椒、草果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已成黏稠状,香味扑鼻。那种美妙的香稠一直是我儿时年前美美的期待。”

人们在腊月七日开始剥果涤器,夜晚熬煮,天明时腊八粥就煮好了。河北固安人煮腊八粥必定在五更前食用,俗传吃粥早,来年五谷的收成也会早。民国时期,当地民谣说:“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首先是供佛与祭祀祖先,然后祀门户窗口、井灶、园林,最后举家吃粥,并在亲邻间相互馈送。在河北遵化,人们用腊八粥涂果树,说这样果树就会多结果;有的还和妇女开玩笑,在妇人背上涂抹腊八粥,以祝生子。用腊八粥祭祀生活设施与果树,显然是一种早期巫术性习俗,它是上古蜡祭百神的遗风。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本文为部分摘编)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