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分会会长。1958年出生,男,山东省齐河县人。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民俗学博士。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化遗产学、韩民族文化源流及昆仑文化研究。1990~ 1992年受东京都立大学邀请,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从事中日韩远古文化比较研究,兼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院非常勤讲师;1994~1995年赴韩,受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邀请,赴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从事韩民族文化来源研究;2003~2004年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邀请再次赴韩,在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从事文化遗产学研究。
中国文物网:文化往往和一个地区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往往带着这个地区、某个时代深刻的烙印,并且是在不断的适应和演进中才得以最终成型的。当我们把文化变迁放入到更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看待时,如何判断文化的破坏和自然更替这二者之间的分界线?
苑利:文化遗产和文化还是有异同的,首先讲讲文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或者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所以一个地方的文化总会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从而形成文化地域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集合起来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比如说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艺术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艺术都是以剪影的形式出现,或者说绝大多数艺术都是以剪影形式出现的。比如最初的剪纸,从史料记载最初就是在黄土高原出现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剪影的艺术呢?在那儿住的老百姓以前都住窑洞,窑洞肯定朝阳的一面作为门窗,然后往北挖。这样一来,唯一能够能采光的地方就是门口,就是窗户那个部位,所以在陕北窗户和门都在一起,都顶在窑洞的头上。那么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的人们,就会觉得如果说有什么来危害,肯定会先从门和窗户进来的,所以最早的剪纸往往和巫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剪纸在阳光的投射下更能体现它的艺术性,所以我说剪纸是一个剪影艺术。无独有偶的还有皮影和庆阳的香包。庆阳的香包尽管已经不是剪纸了,但是它和剪纸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它在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整个的黄土高原,这种艺术也是很多的。
就是在那么一个环境下,产生的艺术都具有共同的特点,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地的居住环境,决定了这种艺术它就是剪影的东西。人文环境也是同样的。比如说在伊斯兰地区,伊斯兰是讲究无神崇拜的,这和道教、佛教不一样。道教、佛教一定要树一个神出来,所以在道教、佛教地区雕塑、绘画就非常发达,所以,正是来自这种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又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明显的地区特色,而地域性特征多了以后,最后的结果就是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文化的独特性,所不同的它更强调的是保护弱势群体。文化和文化遗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涉及到传统文化,但不是说所有的传统文化就都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什么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价值衡量以后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一定要具有历史认识价值,艺术认识价值,文化认识价值,社会认识价值和科技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从远古流淌到今天一条河,从古到今一直到现在生生不息,这肯定是非常好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久远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在认识历史的时候往往因为没有了这些文化遗产,就会造成很多的误读。但是人类是需要记忆的,一定知道自己以前什么样,所以他一定要保留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信息的东西,这在今天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经我陪着余秋雨先生在黔东南转了一个星期,每天走一个县,六个县一个市一个星期跑完了。到一个地方就看表演,苗族鼓舞基本上跟当代舞蹈没有任何区别了。我说你们为什么演这个?他们说我们这个舞蹈在省里获得了一等奖,他们认为获了一等奖是最好的东西,所以原封不动把导演编的东西拿来就演出了。我说你这不是苗族舞蹈呀!后来一天晚上我们四处溜达,在一个昏暗的路灯下有七、八个苗族老太太在跳舞蹈,我一看就说:这是苗族舞蹈!我走过去说你们跳的是苗族舞蹈吧?他们说是呀!我说你们舞蹈为什么这么慢呀?因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一点都不好看,太慢了,而且不仅仅是老头老太跳得这么慢,就是小姑娘跳也是这么慢。这就是真正的苗族舞蹈。这时候在地上蹲着一个中年男人站起来了,他说你是汉族兄弟吧?他说你知道吗历史上你的祖先黄帝把我的祖先蚩尤给杀了,把我们捆起来了。但是出殡还得出殡,我是带着手铐和脚镣在跳舞!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任何一种文化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你保留就有价值,你一改就没有价值了。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最大的是什么?我觉得还不是随着经济转型的加快,有很多东西消失了或者电影、电视的影响;改变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意识形态的干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活的文物能不能变?历史上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可能不变,都在变!民间的传承人如果不由自主地有一些改变,这是允许的。
中国文物网:文化遗产保护会不会形成“扶植”依赖?保护工作会不会削弱文化的自然生存韧性?
苑利: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本质来讲是民间的东西,在历史上民间东西就是由民间来传承的,别人不去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是生于民间,死于庙堂,你不去动没有事,但是你过分地改造肯定会变味。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我们还要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原因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受的冲击太大了,这时候一定要举国家之力,形式全民的保护意识,但是过了头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说一个小苗快死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浇点水,注意一下阳光,也许就能缓活了。可是如果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像大棚里面小苗一样,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失去了它本身的生长韧性,失去了它的自由精神。所以我最近提出来一个新的十六字方针:政府主导,学界引领,艺人传承,民间推动。工程可以由政府来主导,学者通过研究国外非遗保护的经验,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规律,然后是民间艺人来传,最后形成这么一种合力。
其实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带有这个民族对这一项遗产的价值认识和历史记忆,现在很多的领导工作会改变这种价值认知,会使得民众不太重视它本身的历史价值,从而会从别的方面改造它,往往会拿现在的审美取代传统的审美,整个的价值判断就出现问题了。
中国文物网:目前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断层问题是如何应对的?
苑利:需要我们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来讲已经是一个弱势文化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由老艺人在传,但是他们年事已高,他传给他的后人的时候,这个后人可能就因为外出务工而没有办法承继下来,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现实的问题。现在我们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也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说贵州侗族大歌很有名,可是青年因为生计问题都外出务工了,这怎么办呢?他们直接从儿童抓起,隔辈传递。目前我们发现这种传承方式也还是很有效果的,这是一种模式,把非主流教育纳入到主流教育当中,从而实现了这种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目标。
另外一种模式就是旅游开发。有人说让文化遗产进入到商业运作恐怕会有问题,我知道掌握也会物极必反,但是我清楚,不管怎么样,它再变也是在唱侗族大歌,总比完全遗弃了要强很多。前几年有的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进行商品化经营,一旦经营就不行了,后来就有了一个宣言,其中有一条就是“自从评定为国家传承人之日起不得再从事商业性经营”。我说这简直没有道理!做泥人的,因为成为了国家传承人就不让卖泥人了,唱小戏的也不让收入了,这肯定不对。后来我总结出一个原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以前走市场的可以继续走市场,以前不曾走市场的不要走市场,介乎于两者之间的要谨慎走市场。这样规律就出来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这个规律不是你、我能创造出来的,规律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传承的本身,你发现它按照这个规律去保护没有错。但是违背这个规律就麻烦了。
中国文物网: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会有意识地将该原住民地区纳入旅游线路,这在推广当地文化的同时,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成长会起到什么影响?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就是其本真性,改了就没有价值了。这就是一个双刃剑,有的时候没有办法,比如说这个地方想搞开发,搞开发你就要拿出旅游的资源,不表演能挣钱吗?不给游客吃饭,能挣钱吗?比如说这个地区原来有一套自己的饮食文化,但是外地人有的不习惯,有的干脆就不吃,怎么办,他们就会根本游客的口味进行改良,这样其实也是在改变了这个地区本身的饮食文化。
可是既然是这样那究竟改还是不改呢?在物质与精神的碰撞过程中,它总是在寻找着一个契合点,我们的保护工作,我们的努力,也是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契合点,让这种文化精神长青。
(来源:中国文物网)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