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种要走特色保护路线
――瓯剧艺术“继承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瓯剧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原名“温州乱弹”。因温州古称东瓯,又有瓯江流贯,故1959年将这一剧种改称瓯剧,成为深受浙南闽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一出《高机与吴三春》唱响华东地区,吴三春的扮演者陈茶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温州市瓯剧团先后荣获文华奖、电视飞天奖等项奖,曾6次出国表演,新时期以来,古老的瓯剧得益于温州经济腾飞,得到进一步促进与保护,2008年,瓯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月,温州市瓯剧团将保留剧目《高机与吴三春》重新改编搬上舞台,展现了光大瓯剧不懈的艺术实践。
与会者从瓯剧艺术实践进而讨论如何有效保护地方戏曲,提出剧目建设、人才建设、理论建设都是保护剧种的关键。《高机与吴三春》的改编者张烈认为,瓯剧得以升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新剧目怎么创新、老剧目怎么继承、发展及如何适应观众上。戏剧家曲润海说,瓯剧只有保护下来,才能传承,瓯剧完成新老演员交替,传承有了传人。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认为,像瓯剧这样的小剧种流传的地域有限、资源少,应当格外关注和爱护。2008年瓯剧成为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十分可喜,但小剧种自身也要努力,应当以剧目建设树品牌,以人才建设求发展。瓯剧有一个或数个领军人物非常重要,最后的舞台呈现靠演员,这是一个剧种生存发展的关键。目前一些剧团太看重获奖,戏曲评奖不能不考虑观众是否喜欢,只有经过市场和观众的考验,才有获奖的基础。戏剧评论家曲六乙指出,戏曲剧种在60年的发展中消逝了100多个,平均每年消亡四五个,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瓯剧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跟它继承剧种特色、重视剧种特色、人才特色、剧目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瓯剧重视艺术理论积累,出版了《瓯剧史》、《瓯剧艺术概论》等专著,充满创意,生机勃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认为,瓯剧的传承有增加城市文化厚重度的现实意义。瓯剧是多声腔的剧种,要加大挖掘,增强保护力度,研究工作应是保护的先导。戏曲理论家王安葵认为,瓯剧是南戏文化的传承。有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点。瓯剧50年的实践证明,文化人与老的民间艺术的结合,使瓯剧呈现生命力,老树新枝分外绿。戏曲评论家徐宏图认为,瓯剧有丰富的唱腔,以乱弹腔为主,兼高腔、昆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瓯剧保护重点应增多瓯剧唱腔。
与会者对瓯剧传统剧目《高机与吴三春》的改编进行评点。剧作家齐致翔认为,《高机与吴三春》所传达的强烈的人文意识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剧中表现的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浙江剧作家胡小孩说,将《高机与吴三春》改编重新上演,对浙江来说有特殊意义,这个民间故事是浙江省的三大爱情悲剧之一,是浙江人耳熟能详的。戏剧家周育德说,这一版《高机与吴三春》由张烈改写,没有用时尚的做法,表明他对传统的尊重。戏剧评论家顾天高认为,《高机与吴三春》剧本讲究、舞台空灵,音乐原汁原味,是走健康的发展之路。没有剧团就没有剧种,“非遗”想要保护下来,一定要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同存,《高机与吴三春》将审美的韵味保存下来,产生了魅力。
针对《高机与吴三春》运用普通话的表演,许多专家表示不同看法。戏曲家安志强、黄维钧认为,戏曲音乐是地方语言与音乐相结合。方言如果变成普通话,剧种个性将会弱化。剧作家钱法成认为,温州市瓯剧团作为“天下第一团”要发扬自己特色,不要勉强把方言变成普通话。评论家赵美成指出,《高机与吴三春》在文学上还有提高的余地。
(来源:文化传播网/作者:孙燕)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