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羌族将重新焕发生机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徐平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在映秀到北川这条断裂带上,地震重灾区和羌族聚居区完全重合在一起,本来就人数不多的古老羌族一下子损失了近1/10的人口,羌族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也在瞬间化为乌有。在国家、社会和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帮助下,灾区羌族人民开展了顽强的抗震救灾,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但无论是物质文化的重建,还是精神文化的重建,道路都将是十分漫长的。
在远古时代,古羌人游牧于甘青高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大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一支羌人越过大雪山,迁徙到了岷江河谷,成为今天羌族的直系祖先。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羌族,以山地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决定了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因此成为羌族精神世界的显著特征。
羌族生活在汉、藏、回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这些民族传统的宗教信仰也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本民族万物有灵、人神相通的信仰体系外,汉族传统的儒家文化、藏传佛教的来世思想以及近代传入的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教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羌族精神世界的构建,这些复杂多元的信仰也被纳入到羌族朴素的信仰体系中。
羌族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传统礼仪如同里程碑似的伴随着他们。羌族人重人事,敬鬼神,更尊崇和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于是秋收后的山神会演变成了今天的羌历年。面对紧张和快乐、忧伤和艰辛,羌族人又用一个个传统的和外来的节日把这些情感串起来,组成起伏悲欢的生活交响曲。
自从迁入岷江河谷从游牧走向农耕,尤其是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下,新兴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着古老的羌寨,羌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汶川大地震撕裂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朋友死亡或受伤。幸存的人们在震后忙于自救和重建,白天的日子还好过一些,一旦夜深人静面对真实的自我时,灾难造成的噩梦便挥之不去,甚至会随着生活回归正常和平淡而加重,许多人因此难以走出心理的阴影。让时间来治愈心灵创伤,可能与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地震中,原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完全被毁,汶川等地的大部分楼房也成了危房,农村传统的土石结构的房屋更是普遍毁损。虽然有国家、社会和对口省市的帮助,但与灾后重建的巨大任务相比,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国家的补助费是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对于那些远离建材原料主产地、交通不便、地震灾难最为深重的山区而言,建房成本还要翻倍。灾区群众的家庭财产在地震中几乎损失殆尽,他们建房的资金缺口要拿什么来补?家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依附地,重建家园对灾区群众而言,既有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羌族农村长期以来都以农业、牧业、副业(外出务工)三者结合作为生存的手段,其中农业是最重要的基础,而现在这个基础因为地震而严重动摇了。汶川全县共有耕地10.68万亩,在地震中灭失(滑坡后不存在了)4万亩,严重受损(滑坡导致无法安全耕种)4.8万亩。以当地农业生产能力(每亩土地大约需要1/3个劳动力)计算,仅汶川县就有1万多人成为失地农民。汶川县属高山峡谷地形又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近百年历史证明,每三五十年这里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因此,灾后重建必须考虑房屋质量、间距,要修建公共避难场所,这就使得本来就缺少平坝地的汶川县只能按长廊式来规划,将县城的功能区分置在几块相距数公里的平坝地上。这样一来,汶川的城镇重建几乎占用了该县所有耕地,出现了庞大的建设性失地农民群体。第一产业缺少了基础,第二产业同样因为地处断裂带而没有发展前途,第三产业又一直处于弱势,灾区群众如何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政府面临的大问题,更是老百姓最担忧的现实问题。
在地震中,灾区各地的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传习所等不同程度地蒙受损失。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5月底,四川、甘肃、陕西、云南、重庆等5个受灾省(市)文化设施倒塌341处,危房592处,受损需维修的设施1043个。其中,地震重灾区北川、汶川、茂县、理县及周边地区,文化设施几乎都需要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承人来保持和发展,特别是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的羌族文化,主要依靠言教身传,传承人的作用就更加重要。目前,掌握羌族传统文化的释比(羌族文化传承人)大多年高体弱,在这次地震中各地都有死伤报告。北川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北川县文化馆5名正式工作人员在地震中遇难,幸存的文化系统工作人员也大多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堪忧。
2008年10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并被纳入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此步入一个新阶段;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旅游恢复项目”将由国家(省市)投资10亿元、社会引资43亿元,绵阳市“羌族文化抢救工程”将由国家(省市)投资10亿元、社会引资36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中心的建设、羌族古老宗教文化的挖掘保护、茂县古羌城堡(含金龟包、银龟包)的保护和建设等项目。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界,大家都在为保护羌族的古老文化积极行动起来。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渠道,也表达着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和灾区重建的支持。古老的羌族正在地震的废墟上重新焕发生机,羌族的明天将更加光明。
(来源:www.mzzjw.cn)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