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1-01   星期五   农历十月初一   
旧曲新音,金声玉振 ——天津时调艺术家王毓宝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9-05-21 13:57:00

2018年9月16日,天津。这一天,是92岁高龄的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先生收新徒的日子,来自北京的曲艺演员志淑嬿正式向王先生拜师学艺,她也是王毓宝先生一年以来收的第三名弟子。在隆重的拜师典礼上,面对济济一堂的老中青三代门人弟子,尤其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埠爱好者也加入到学习和研究天津时调的队伍中来,老人家倍感欣慰,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九十多岁了,希望我的学生们抓紧学,我不保守,谁学我都愿意教。”

王毓宝(摄影:赵梵汐)

随父走票

王毓宝1926年生于天津,父亲王振清是个传统的手艺人,早年曾在绱鞋的作坊里当过学徒,后来改行做油漆工。当时天津的街市里巷、手工作坊间流行传唱一种被称为“时调”的时兴小曲,作为底层劳动者自娱遣兴的业余活动。例如其中的一种主要曲牌“靠山调”,据说就是绱鞋作坊里的工匠们在歇工休息的时间坐在小马扎上,背靠着作坊的房山即兴创编唱和,因而得名。

王振清学徒时就喜爱时调,尤其对“靠山调”情有独钟,做工之余自己也学着弹弦演唱,慢慢地由喜爱变成了痴迷,成为了天津闻名的时调票友。远近的人家办喜寿事或是组织传统节日的民俗表演,时常邀请王振清等曲艺票友前去演唱助兴,这种演出活动一般不计报酬,票友们称之为“走票”。

天津旧时街道

王毓宝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岁那年,王毓宝已经在父亲组织的曲艺票房里跟着大人们学习演唱曲艺唱段。刚一开始学的是京韵大鼓,但她更喜欢时调的唱腔。票房里经常有时调名家往来,如当时的时调名伶秦翠红、高五姑、赵小福等人,她们的演唱让幼小的王毓宝听得入迷,尤其是赵小福改良的小口“靠山调”不同于传统的大口“靠山调”,行腔细腻婉转,对王毓宝影响最大。

父亲见王毓宝对时调有兴趣,就在空闲时教了她一段“靠山调”的传统曲目《喜荣归》。没想到雏凤清声,王毓宝对时调很有悟性,在父亲的亲自调教下,很快掌握了时调的演唱技巧,在票房甫一发声便技惊四座,票友们纷纷夸赞这孩子的嗓音亮堂,唱时调比唱京韵更适合。后来,每次在票房表演,大家伙儿就鼓励她“唱时调!唱时调!”这以后,王毓宝就开始专攻时调,从此与时调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喜荣归》,王毓宝此后还陆续学会了《七月七》《要女婿》等好几段时调曲目,在八岁那年,她已经开始跟随父亲在天津各处走票。王毓宝的嗓音条件好,童音甜脆悦耳,高腔有穿透力,年纪虽小但毫不怯场,因此很招观众们的喜爱,渐渐地有了名气。

王毓宝演出旧照

“下海”养家

家里兄弟姐妹共十一人,王毓宝排行第十,母亲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外面就靠父亲王振清一个人做油漆工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到了王毓宝12岁时,父亲因年迈遭遇了失业,一家老小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难以为继,家里值点钱的物件当的当,卖的卖,父母面对生存的压力一筹莫展,年幼的王毓宝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天津旧时街道

在全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朋友提醒王振清,市面上一些小茶楼里开设曲艺表演,劝他送女儿王毓宝去演唱时调贴补些家用。起初王振清并不同意,毕竟父女连心,舍不得让亲闺女这么小年纪就抛头露面挣这份辛苦钱。在当时,杂耍园子中表演时调还存在着一些陋习,比如,为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女艺人演唱时,有男艺人在台前不断插科打诨,语言粗俗下流。王振清也正是爱惜名誉,不愿让女儿受这些不良风气影响。好在小茶楼与杂耍园子不同,一般都是正经的时调演出,也不同于“撂地”表演时要忍受一些观众的非礼言语,只是收入相比杂耍园子要低一些。

迫于生活的压力,王振清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接受了朋友的建议,让12岁的王毓宝到小茶楼“下海”演出(票友由业余爱好转为职业表演称为“下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街巷间开设了很多小茶楼,顾客在喝茶的同时也可以欣赏曲艺、戏曲表演。王毓宝最初登台是在红桥鸟市附近的“玉茗春”茶楼。

“这小茶楼是卖水连带听曲艺,两毛钱一个票,这不是普通的纸质的票,而是一个小木头牌子。售票卖的钱演员们大伙儿分,我年纪小呀,才12岁,人家说拿半个份吧,别的演员都挣一块,给我五毛。即便是五毛钱,也够全家一天生活的。就是买点菜和棒子面,反正不能吃好的,但也不挨饿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养家了,一直干到现在。”多年之后,王毓宝回忆起那段最初从艺的经历,言语当中充满了感慨,也带着一分自豪。

天津旧时茶楼

刚开始登台演出,王毓宝会唱的曲目还很有限,父亲只好拣她演出的空隙为她排练新的唱段。每天一大早,父女俩赶在演出前,溜一两趟新学的段子,能配合着唱顺了就算排练过了,紧接着一同赶赴小茶楼演出。台下,父亲尽自己所能传授时调技艺;台上,王毓宝靠着过人的悟性对新学的唱段进行巩固和发挥。表演时,女儿在台前演唱,父亲则在一旁弹弦伴奏,父女俩既是师徒又是搭档。就这样现学现卖,在短时间内王毓宝掌握了大量的时调唱腔唱段,演出经验也日趋丰富。

年纪幼小的王毓宝凭借着过人的嗓音天赋和可爱的舞台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小茶楼和小剧场开始邀请她参加演出,如南市的“玉壶春”、北大关的“志成信”、北马路的“大观楼”“宝和轩”等。为了多挣些钱,王毓宝每天要参加好几场演出,一场演完紧接着就要坐电车赶往下一个剧场,最多时一天要赶四个场子,每一场唱两段,经常一天从早到晚唱下来,回到家嗓子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随后的几年里,随着演出的增加,王毓宝开始有了名气,演出的场次顺序也逐渐有了变化。一场曲艺演出节目顺序一般是根据演员的受欢迎程度进行安排,名气越大的演员节目越靠后,即所谓的“好戏留在后头”。王毓宝最初登台时只被安排在演出开场时的垫场节目,随着知名度的增加,节目的顺序便一再往后调,观众的反响越来越热烈,演出的收入也慢慢多了起来。

听说王毓宝唱时调出了名,很多人带着孩子登门请王振清教唱时调。随着家境逐渐好转,王振清也不再随女儿登台演出,改为聘请一位名叫王文瀚的琴师为王毓宝上台伴奏,自己则专心在家课徒授业。他的弟子学有所成的有魏毓环和二毓宝,连同她们的师姐王毓宝,后来在天津曲坛大放异彩,被称为天津时调的“三块玉”。

登堂入室

王毓宝真正开始走红是在1948年。在此之前,时调虽然在小茶楼、小剧场受到下层民众的欢迎,但因其在历史沿革中曾一度被乐妓传唱,一直以来被公众视为淫词艳曲,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毓宝被推荐到泰康商场三楼的小梨园参加三天的时调试演,这对于小梨园这个以演出高雅曲艺闻名的剧场来说还从未有过先例。

王毓宝演出旧照

演出前,王毓宝在曲目的选择和编排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开演当天,在这块刘宝全、小彩舞等曲艺大家曾经献艺的舞台上,王毓宝为观众献上了一段“靠山调”《七月七》。这是王毓宝个人最喜欢的时调唱段,从儿时起就会演唱,经过十几年的舞台磨练,行腔更加流畅自如,感情愈发充沛饱满。唱词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鳏夫对亡妻的思念哀悼之情,采用“靠山调”中的慢板唱腔,曲调音域宽广且起伏较大,烘托出主人公凄惨悲凉的心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毓宝独特的嗓音条件特别适合驾驭这类作品,她的表演声情并茂、朴实自然,清脆甜美的歌喉表现力极强。唱到高腔处仿佛直入云端,感人肺腑;低回婉转处犹如清风拂柳,撩拨人的心弦;尤其唱到后面的“数子”部分,更是一字一顿,如泣如诉,将整个作品的凄凉愁苦的情绪推向高潮。一曲歌罢,现场观众早已被深深打动,他们向这位初次登上专业曲艺舞台的年轻艺人报以持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王毓宝演出照(摄影:赵梵汐)

接下来的两天试演,王毓宝又分别表演了《秦楼悲秋》和《踢毽》两段曲目,同样获得了爱挑剔的天津曲艺观众的认可,演出一场比一场火爆。值得一提的是,《踢毽》这一唱段,虽然运用了擅于烘托悲剧气氛的“靠山调”演唱,但表现的是健康活泼的春闺嬉戏场景。王毓宝的演唱轻灵婉转,台风俏皮可爱,年轻俊美的舞台形象更有利于衬托主人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气质,演出带给人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使观众获得轻松愉快的视听享受。王毓宝借助《踢毽》这一作品,一改人们以往对时调悲情伤感艺术风格的单一印象,扩大了时调的艺术表现领域,也一举确立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时调表演风格。

在小梨园的三天试演,王毓宝以她精湛的表演征服了惯于欣赏高雅曲艺的观众,随后她获得了第一份时调演员在小梨园长期驻场演出合同,这也标志着时调艺术第一次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从此得以堂堂正正跻身于曲苑之林。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