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谷雨 谷雨
论坛
2021.08.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推开富裕之门的重要动力源。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全国设立了2000余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了2200多个非遗项目,通过对近18万人次开展培训,带动了近50万人就业、2...
查看更多
2021.08.06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组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
查看更多
2021.08.02
疫情当下,浙江探索转变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办展方式,以“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产业”为导向,根据线下展陈思路,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3D建模、云直播、VR展示等互联网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进一步强化非遗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等特点,运用不同的场景...
查看更多
2021.07.30
使用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关于民俗过程的概念,通过对云南乌铜走银工艺的发明、繁荣、濒危和非遗产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生命”的纵向梳理,说明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不仅建立在工匠对核心技艺的坚守、维护和创新的基础上,而且与文化政策、消费需求和行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折射了一个...
查看更多
2021.07.26
当今社会,数字化技术极大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手工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极大程度地介入和渗透在手工艺生产至销售的全部环节中。中英两国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学习技能、辅助制作、互动交流、商业机会、交易模式和支付渠道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
查看更多
2021.07.26
非遗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实践在先,而后才有政策法规和学术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横向领域,跨越了多个学科边界。因此,非遗学科建设首先要立足实践。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高校和相...
查看更多
2021.07.23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规划》指出,我国“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共有六大任务,包括“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规...
查看更多
2021.07.23
我国的非遗保护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的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传承弘扬与有序发展的工作。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核心的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更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受益的中国实践。
查看更多
2021.07.23
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十四五”时期,将进入一个注重系统性高质量发展、注重保护成果利用的新阶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文化发展提出的目标之一...
查看更多
2021.07.23
6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规划》是务实的、科学的,也是催人奋进的,我们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充满新的期待,希望非遗保护能够实现新作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