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8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一   立夏 立夏
论坛
2018.05.03
  摘要:20世纪末,肇始于美国的“口头程式理论”经朝戈金等中国学者的积极引介、翻译与在地化运用,在进入中国后的20多年中,不仅催生了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史诗学的学术研究范式转换,而且渐为民间文学以外的其他邻近学科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参照与技术路线...
查看更多
2018.05.02
摘要: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
查看更多
2018.04.28
   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中华文化瑰宝该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
查看更多
2018.04.25
中国戏曲文化史绵延千年,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其内在原因固然可说是精神的力量,但有一点客观基础不可忽视:承接戏曲文化的载体,始终都存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一直有演变。中国戏曲文化,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来就是依靠剧本、档案、戏楼、庙台、唱片、视...
查看更多
2018.04.19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
查看更多
2018.04.19
4月12日下午,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给非遗研培计划银饰技艺创新应用研修班全体学员带来一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的主题演讲。本次主题讲座,马盛德巡视员首先提到从15年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与文化和旅游部、教育...
查看更多
2018.04.17
摘要:本文在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的基础上,依托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积累的经验,系统梳理、描述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历程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法规政策依据。1999年和2002年,云南省命名了第一、二批民族民间艺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转型为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2018.04.16
浙江景宁畲族婚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成为当地旅游体验项目之一。浙江浦江迎会是一种综合民间艺术,参与多部影视剧拍摄,知名度不断提高。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都不会变。乡村是城里人心灵诗意栖息的精神麦田,也是滋养非遗的根脉和土壤。实...
查看更多
2018.04.13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性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意义的生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再生产了乡土社会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形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性别化特征。在非物...
查看更多
2018.04.13
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  随着传统艺术热逐渐升温,习琴者日渐增多,这是好事。与此同时,人们也普遍存在着对古琴的“误读”,即认为古琴是一种表演性乐器,需要登台演出。其实在古代,弹琴不仅是娱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