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前曲艺传承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吴文科
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典型的活态特征。这决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曲艺传承,不是文物式的原样维护,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延传,而是要在坚持本体特征,即保持本真特点的前提下,不断赋予其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合理内涵,通过发掘、激扬和彰显其在当代人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亦即通过不断提供民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提升自身创作表演的品质与能力,强化存在理由,夯实发展根基。
这提醒我们,在传承保护曲艺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没有发展的保护,只能说是消极徘徊的维护,谈不上积极有效的保护,而没有相应新节目、新形式和新技巧的积累与创新,就不能说有真正的发展。正确理解和运用创新,必须首先要有深刻的继承,以之为有效创新的基础;必须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以之为科学发展的前提。
然而,环顾当下曲艺的实际状况,除极少部分曲种有着相应的专业表演团体作为传承和保护的依托,绝大部分的曲种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发展和自流传承状态。如果拥有相应的爱好者并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附加功能,则有可能继续存活和自然发展,一旦爱好者减少或失去社会的需求,则极有可能走向式微而消亡。即便是少数拥有专业团体的曲种,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力作,无法很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欣赏需求。
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口头语言的“说唱”叙述,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艺术样式的本体特征,也是它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存在理由和价值归依。但是,我们却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下许多所谓的曲艺“创新”节目,常常是将唱曲“歌舞化”,将说书和谐谑“戏剧(小品)化”。用偏离曲艺本体的盲目创新,异化着自身,也消弭着本性。
比如,一些唱曲节目的所谓“创新”表演,不仅无端加入与自身内容毫无关联的伴舞,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在以听觉为主要接受方式的唱曲审美中冲淡、遮蔽乃至消解艺术的效果;而且一味强调唱腔音乐的花样翻新,不注重叙唱内容的艺术传达,让人分不清是唱曲还是唱歌,混淆了曲艺唱曲与唱歌的类型关系,抹杀了曲艺自身的特征与特性。又如,一些说书和谐谑类节目的“创新”表演“戏剧(小品)化”痕迹十分严重。此外, 本属第三人称统领的全知性客观叙述方式被基本舍弃,语言的说表描摹特色及想象审美的优点也被搁置一边,只剩下第一人称的摹拟代言或者干脆是“代言表演”,曲艺的“叙演”被异化而为戏剧的“扮演”。
更有甚者,一些团体和个人,误将一个时期以来走红荧屏的“小品”亦即“话剧小品”当做曲艺进行经营,乃至归入曲艺门类进行行业交流和专业评奖;或将采用相声的语言特点和“包袱”手法创作表演的戏剧节目包括“相声剧”称作“曲艺”。这不但偏离和改变着自身创新的目标与方向,而且扰乱和破坏着有关曲艺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更为危险和可悲的是,出现这些创演偏误和认知偏差的团体与个人,或将此作为“创新”的成果加以标榜,或以“见仁见智”的艺术评判作为“托词”,阻挡业界对其“创新”错位的是非批评。
凡此种种,表面上看是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出现了偏误和错位,根源却在于这些“创新”者对于曲艺的本体特征认识不清、把握不透,对曲艺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关联研究领会不够精深,对曲艺的传统继承不够全面和到位。
出现这样普遍的偏误并呈现出继承不力和创新无由的尴尬,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曲艺的传承传统也出现了某种断裂。“跟师三年,朝夕相处”的传承方式和“师徒相传,口口相授”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艺术生产方式的变迁,徒有其名,其实难副。而新的适宜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曲艺传承机制,一直没有健全,更谈不上完善,致使传统曲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传承机制和有效手段,面临走向萎缩乃至逐步消亡的巨大危险。
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是至今依然拥有500个左右活态曲种的曲艺大国,却仅仅拥有创建于1962年的苏州评弹学校和创建于1986年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两所中等专业性质的现代教育机构。它们所涵盖的教学内容,不过10来个曲种及其创作、表演和伴奏等专业方向。绝大部分曲种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孵化,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爱好和专业团体的自行吸纳培养。换句话说,与其他许多文艺门类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相比,曲艺的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本科环节缺失,涵盖曲种面窄,布局不甚合理。绝大多数曲艺专业人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起点普遍偏低,依靠这样一支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专业队伍去传承和发展曲艺文化,难免存在诸多缺憾。
曲艺,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拥有诸如表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等的艺术构成要素;行业分工涉及说唱表演、曲本创作、音乐设计、专业伴奏、舞台美术、排练导演等方面。这要求其专业教育从曲种、地域、层级布局到专业设置,都要适应整个行业与事业发展的全面需要。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从制度层面给予曲艺合理发展自身学科的“户籍”,使曲艺的高等教育在相关层面得到制度性的关注和认可,培养有志于从事曲艺的各类专业人才,通过破除制约曲艺实现全面系统和深度传承的机制瓶颈,“四两拨千斤”地扭转曲艺传承所存在的困境。
(来源:www.ccdy.cn)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