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活鱼”
刘苏
《徐州日报》近日报道,摆旱船、云排舞、落子舞……自元旦以来,这些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在我市睢宁县城市广场、企业厂矿和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睢宁的这种做法不仅创新了文化下乡的方式,也为“非遗”保护探索到一条更为科学的保护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拍录看作是保护。事实上,这只是“博物馆式”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鱼”,保护方式应以“养”为主,而不是机械地保护“鱼干”。活鱼要在水中看,活鱼在水中才会自由自在、健康长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活鱼”来说,民众就是“水”。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关键的是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在活态传承中保护,在“水”中养“鱼”,而不只是政府在孤独地唱着“独角戏”。
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视文化发展规律,在增强民众的自觉性上下功夫。睢宁送“非遗”下乡展演,无疑为我们做出了最佳示范。
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最主要的路径依然是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在学校定期开展“非遗”展,学校可以开设剪纸、香包制作及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邀请民间艺人言传身教。机关、企业及社区则可以利用展板、比赛等方式,介绍、传播文化遗产知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之水中畅快游弋,健康传承。
(来源: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