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谷雨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抢救工作
作者:巫允明 创建时间: 2008.10.13 13:52:34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抢救工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巫允明

    能来参加“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我十分激动。为大家所共有的为汶川大地震所造成人员伤亡和文化遗产破坏而痛心、为各方群策群力共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与行动而感动,也为能在地震发生后的第19天就召开“如何抢救羌族文化遗产”的座谈会而激动外,还有因我在从事长达30多年的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过程中,羌族祭祀与舞蹈文化的丰富、古朴与俊美,却始终少有宣传与重视,至今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屈指可数的今天,羌族传统文化能够从中央到地方被众多人们所重视和及时抢救,能够开始实现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以及我个人与羌族的一定关系而使我有着别于大家的另种感慨和激动。   
    我从1983年开始深入四川曲北部的多个羌、藏地区、村寨进行田野考察,其中包括了这次遭受地震的一些县镇。羌族是中国远古时期以氐羌部族相称的庞大群体,也是我国56个民族巾唯一保留古代民族族称的民族。仪以在青海大通县出土、足以体现四五千年前出自羌族祖先之手、用于祭祀的《五人连手舞蹈纹彩陶盆》为例,即可体现当时羌族祖先已达到的文明程度而令世人震惊与瞩目。此外,始建于两千年前的汉代,用山石所建筑的高耸邛窿、人们居住的石头房子,直至地震之前还多有留存;川西北地区的羌族,千百年来出入岷山云雾、伴随岷江激流而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孤岛现象”文化特征的少有民族。虽然羌族现今成为人口较少的民族,但他们却延续着亘古部族的传统义化与古拙的民俗风情,拥有着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富矿。
    我国一贯把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的重点,而今日面埘在瞬刻间遭到毁灭性破坏的羌族传统义化的抢救,我认为必须采取非常规性的抢救方式,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工作的同时,也应对未来如何延续羌族传统文化传衍的系列“文化建设”,有所设想与构建初步方案。
    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其中谈剑建博物馆问题,我考虑如只建立一般性的博物馆,难以存留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如果要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得到真正的保存、延续和展示,就必须有还原到这个民族原有的生态环境与氛围之中。由此如果能在非地震带地区、在还留存着古老邛窿、石头房子的一些羌族村寨,建立一个或几个“羌族活态博物馆”是会具有重大作用的。所以我希望能建设几个“活态博物馆”,是出丁羌文化、习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即使是同县而不同村寨的羌族民间祭祀与舞蹈,也由于本身的历史沿革、毗邻民族的文化、爿俗等等冈素影响而各自‘特点。
    我认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不能脱离造就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如果只在博物馆里摆放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物质”,那这些“物质”只能起到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而不能体现它对“非物质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和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这也是我所以提出建立“羌族活态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只有建立仍留存着羌族生活形态的古老建筑,才可能留存下人们的生活力‘式以及相对更多的文化遗产而更为直观地体现羌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等。哪怕“活态博物馆”中的全部体现羌族古老文化的人们,是由羌族的男女老少和文化、艺术传承人来担当“演员”。使前来参观的人们一旦进入“活态博物馆”,就等于融入了一个地道的羌寨。在那里可以看到羌族卉老的建筑、人们生活的各种情态、当地的祭祀活动与欢乐的歌舞,从而伞方位地、直感地体察羌族的方方面面。
    冯骥才先生一直在进行着中国村落保护的项目,我十分希望冯先生能考虑在羌族地区结合“活态博物馆”,建立一个“羌族传统村落尊物馆”,使之成为对日益现代化的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
    目前需要尽快进行抢救的另一方面建议,是在受灾地区普查还有多少传统祭祀仪式和歌舞活动的艺人情况。一切以人为本,只要这些老艺人健在,这些将传统义化印刻在血液里的羌族民众还在,就不愁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丢失。一些老艺人、老巫师的名单,在羌文化研究者的手中是可收集到一些的。此外,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对羌族的论述、介绍,过去电影厂、“十大集成”项目所进行的摄影与录像、音乐工作者所采集的民歌等,是否能进行编辑、制作与出版,以此作为对无民族文字的羌族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补救。
    今天这个座谈会不是听报告、表态、走过场,而是一个真正讨论如何抢救羌族传统文化的务实会议,令人振奋。虽然我已年纪不轻,但目前还可以跑跑田野,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说的是,对于羌族传统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的事,只要我能做到的,我将会全力以赴。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