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西莱甫传承述论
艾娣雅•买买提
一、为何探讨麦西莱甫
众所周知,新疆是块文化沃土。中华文明最早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发生大规模的交汇、融合就发生在古称西域的这片土地上。西域文明留下了许多文化之谜有待于后人去解读;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框架内,这一地区自古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区域,因而传统文化蕴藏深厚,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经济转型,文化急速变迁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众多的地域性、族群性、支系性的文化传承有待于学界的关注。那么,在众多的文化传承中为何首先考虑麦西莱甫?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其一,我的研究领域是生态文化。研究区域――新疆属于生态系统既多样化又极为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那里的生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构成都是整个文化体系框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内在的、本质的关联。因此,近几年来,在前几年有所跟踪、有所积累的基础上,我一直关注民间的麦西莱甫。
其二,“要当学者进学堂,要学做人去麦西莱甫。”这句民谚形象地表达了麦西莱甫传承在维吾尔人文化塑造中的重要性。敬畏生命、崇尚自然的自然观源远流长地存在于维吾尔人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从遥远的古代传承、发展、演变到当代。建立在绿洲文化基础上的维吾尔传统文化,在祖国西北地区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人与绿洲共生共荣耦合关系的绿洲民俗文化模式。而民间艺术总汇与集大成者――麦西莱甫是传承这种本土的生态伦理规范的文化场,民众在这里受到了尊重、热爱、珍惜生命,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文化传统熏陶,在这里强化了对绿洲传统生存方式的认同与继承。
其三,哪儿有维吾尔人,哪里就有麦西莱甫。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的麦西莱甫是维吾尔人生存历史、生活方式、生命情感、文化模式、民族精神、性格等方面集体记忆的片断式鲜活展现,是维吾尔文化中动态的、现实的、群体共享的草根部分。因此,不解读麦西莱甫――这一活着的文化传统,也就不了解维吾尔人――这一人类社会以及中华民族复合体中的特定群体,也就更谈不上对维吾尔文化的整体把握。
以上几点,足以表明这一选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传承的概念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国际性学术课题。在国际上,日本民俗学界的传承理论建树很突出,以20世纪30年代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为标志,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柳田民俗学传承理论。国际上其他与传承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传播论学说的维也纳学派、曼彻斯特学派与博厄斯学派等。在中国“传承性”一词被用于民俗学论著正式见于《中国民俗学》(1985)、《中国民俗与民俗学》(1985)、《民俗学概论》(1987)等专著中。从此,“传承性成为民俗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民俗学研究中达成共识。”(参见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在使用这一术语的最初阶段,其内涵与外延大体上取得共识,仅限于文化现象这一层面上,如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传承的概念被界定为具有文化与传递两层含义,其本义被表述为通过传递的文化现象。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这反映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民俗学界在传承理论研究方面的相对薄弱以及对传承现象认识的局限性。对此,乌丙安先生在其20世纪末成书的《民俗学原理》论著中指出:“作为民俗特征的传承性,在我国民俗研究中还没有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阐释,还有某些环节需要突破。”(参见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而在同一论著中乌先生立足于文化总体,以开拓的学术视野,在学理与生活现实方面深入地探讨了民俗传承,将传承的内容由文化现象扩展至习俗惯制,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审视民俗传承,扩展了中国民俗界传统传承概念的内涵。结合学界对传承达成的共识与乌丙安先生的学术见解,传承一般指:人类特有的传的能力与机制,在人类社会代与代之间文化的传递和群体与群体之间文化的传播。在研究中,笔者在此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三、麦西莱甫梗概
四、刀郎麦西莱甫
在诸多麦西莱甫中以刀郎麦西莱甫较完整地保存了麦西莱甫古老成分与独特地域风格。因此,对其有必要做较详细的介绍:
刀郎麦西莱甫主要流传在麦盖提、巴楚和阿瓦提三县与莎车和麦盖提接壤的乡村一带,刀郎地区指现代刀郎人最为集中的这三个县,刀郎地区的中心是麦盖提县。刀郎地区的男女老幼都特别喜爱麦西莱甫。这里的人说,“没有麦西莱甫的生活是乏味的生活。”刀郎人中有专门用于在冬季举行麦西莱甫的大房间,可见麦西莱甫在刀郎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刀郎麦西莱甫的内容与娱乐方式可将其分成乐曲舞蹈、娱乐与惩罚这三个部分。麦西莱甫以演唱《刀郎木卡姆》的木凯迪曼(序曲)部分拉开序幕。乐曲按“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色勒利玛”的顺序展开,节奏由缓至快,众人纷纷入圈起舞,舞步紧扣节拍、节奏,舞姿由端庄、优美渐趋欢快、热烈,乐师歌手只演奏、演唱而不跳,而众人只跳而不唱,这种融歌舞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是名符其实的人民艺术。在几轮歌舞结束后,麦西莱甫由自娱歌舞阶段进入娱乐游戏、节目表演阶段,除了民间艺术的各种娱乐之外,麦西莱甫所独有的游戏有:抢黛莱、献茶、联句对诗等活动。献茶联句活动的程序是:有主持人将两个注入茶水的小茶碗交给他选中的一位青年,这位青年将茶碗放在一只手上,巧妙地从腋下转出不洒出一点水珠,然后唱首民歌或念两句押韵的联句,将茶碗传给所选之人,而接茶者必须唱歌或念诗方能接碗,再重复上述的程序,这样一对小碗众手相传,绕遍全场。如传递之中溢出水或接不上联句,就算犯规,惩罚为众人表演节目或讲笑话。对诗指接诵民歌或即兴赋诗,猜谜由一人出谜,众人竞猜,猜不中谜与猜错者皆受罚。
献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维吾尔民间茶文化相联系。维语“茶”(chay)的引申意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1.表示请客,“给茶”、“请到我家喝茶”的含义是请到我家做客;2.婚宴叫做婚礼茶(喜茶);3.订亲、订婚宴会叫做“小茶礼”、“大茶礼”;4.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型麦西莱甫亦被称作恰依(茶聚会),如乔迁新居的塔姆恰依、乌依恰依、加依恰依,为接风、送行而举行的赛帕尔恰依等等。因此,献茶游戏中的茶具有象征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含义,所以传、接茶时亦以优美的诗句与民歌相伴。而联句对诗要求参加者有背诵、记忆上百首民歌,进行即兴诗歌创作、发挥的才能。猜谜语则要求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熟悉民间文化与绿洲农耕生活。通过这些活动,汇聚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歌与诗歌得以发展并广泛地流传于民间。从这个意义上讲,麦西莱甫是民间文学的源泉和民俗宝库。除上之外,在游戏中还有以下几类表演节目:舞蹈类有鹅舞、骆驼舞、马舞、纳孜库木舞、击石舞、顶碗舞以及叼花、手帕和高跷等技艺舞;表演类舞蹈主要有:单人或双人连说带唱、载歌载舞“莱派尔”,内容为赞美家乡与表现男女情爱等;说唱类有达斯坦其与库夏克其的演唱等。
麦西莱甫的惩罚分“经济惩罚”与“游戏惩罚”两种。前者轻则被罚拿出水果、食物供麦西莱甫公众享用,重则罚办一次“道歉麦西莱甫”,而后者都是既使众人发笑又使被罚者吸取教训的游戏表演。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游戏表演已成为麦西莱甫的惯例和保留节目。其中较典型的有“烤包子”、“灌肺”、“榨油”、“照相”、“娶两个老婆”等等,这些惩罚游戏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使众人在笑声中得到了道德的熏陶与教育。
内容丰富的刀郎麦西莱甫依其功能与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为??庆祝节日而举行的“巴依热木麦西莱甫”,又称“依特麦西莱甫”;2、为喜事而举行的婚宴麦西莱甫(托依麦西莱甫),这类有生头胎的“巧康托依”,为孩子起名的“阿特托依”,女孩成年的“切其伐克托依”,男孩割礼的“索乃特托依”等等。这里托依(toj)意为喜事;3、与农事、季节有关的麦西莱甫如:郊游麦西莱甫、迎春麦西莱甫、丰收麦西莱甫、果园麦西莱甫、烤肉麦西莱甫与农闲时轮流做东麦西莱甫,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以自然村为范围;4、轮流麦西莱甫的制度很严,整个麦西莱甫是个组织严密的集体。除娱乐外,其还在生产、生活方面互助。离开这一集体的人会被全村人看不起。因此,这一种麦西莱甫最严重的惩罚就是某人从这一群体中被除名,被开除的人只有在麦西莱甫公众前公开认错之后,才能被考虑重新加入这一集体。全村都紧密团结在麦西莱甫集体周围。因此,家庭中子女长大成人时,家长要举办一次邀请麦西莱甫。向麦西莱甫首领和麦西莱甫公众提出申请,让其子女获得参加麦西莱甫的成员资格。在刀郎人中,长大成人的孩子未能成为麦西莱甫成员被视为严重的事情。因此,这一类麦西莱甫也算第4种类型;5、道歉麦西莱甫:由破坏麦西莱甫制度或违犯道德准则行为的人承办,以代替惩罚;6、消除成见麦西莱甫:在一个村里有怨气成见的双方在麦西莱甫首领与公众的干预下,互相谅解、相互邀请,并举办消除成见的麦西莱甫。如果结怨双方或单方不接受麦西莱甫集体的调解,将会被人们瞧不起,被视为自绝于集体。从以上性质的麦西莱甫即可看出,麦西莱甫聚会不仅具有民俗传承功能,还具有民俗控制精神威慑。
五、麦西莱甫传承特征
通过上述对刀郎麦西莱甫及维吾尔麦西莱甫总体特征的简略描述,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是具有古老传承渊源的民间艺术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以民俗文化为内核,以民俗心理文化定式结构为深层底蕴的维吾尔民间艺术,在其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展示人类情感、民族精神、群体经验与民俗意愿。习俗化的艺术与艺术化的习俗交融一体是维吾尔麦西莱甫传承的重要特征。
二是麦西莱甫悠久的历史显示了其深蕴的传承渊源。维吾尔人一脉血传、千年一系的生命――部族――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形态、精神生活通过麦西莱甫的传承而一线相连,其中也包括古老生态智慧的传承。
三是音乐是维吾尔表达生命情感最擅长、最直接、最常用的艺术形式。音乐对维吾尔人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种类,而是其生命表达的方式之一。一代代维吾尔人通过音乐创造了一部存在于民族成员心灵中的民族精神史,它的外化状态就是集乐、歌、舞为一体的有声史诗“木卡姆”。麦西莱甫公众通过聆听――理解――演奏――解释木卡姆重新体验着前人的生命情感与文化模式,同化着别人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维吾尔人的社会形态、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都经历了巨大变化,但是木卡姆中所保留的亲自然历史文化基因与民族悠远而依稀的集体记忆中敬崇生命的古老成分通过木卡姆的传承在民众生活中一脉相传。
四是麦西莱甫的舞蹈活动以木卡姆歌舞为主体,辅以古典舞、持具舞、土风舞、劳动舞、动物舞以及即兴舞,其覆盖了维吾尔人生活的大部分。古老的艺术种类――舞蹈是维吾尔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舞蹈是维吾尔人生命的宣扬,通过舞蹈维吾尔人展示生命的张力,生命就是一种舞蹈。作为数字和节奏、节拍与节奏、部分对整体顺从法则的舞蹈体现了维吾尔人的自然观:在生命中、在生活中、在宇宙中的统一与和谐是最基本的。因此,舞蹈是维吾尔民众情感表达的典型方式,是维吾尔诸艺术中最成熟的艺术种类,而这种成熟是以维吾尔人男女老幼皆尚舞这种大众化的民俗文化背景为前提的。这印证了艺术史学家格罗塞的论断:“我们所有最发达的文明都以舞蹈为基础,使人类社会化的正是舞蹈。”(参见格罗赛(Ernest Grosse):《艺术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五是维吾尔是个诗歌的民族。维吾尔吟诗言志的民俗模式表现在麦西莱甫的方方面面。诗歌作为表现生态伦理道德、对民众情感进行生态文化塑造的定型化思想体系通过艺术活动深深地浸透在麦西莱甫公众意识中,成为麦西莱甫文化传统传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是麦西莱甫是维吾尔传统民歌的宝库。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叙事歌和习俗歌这五种。内容与维吾尔人所处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息息相关。爱情歌、历史歌与叙事歌的共同特征为通过描述人生苦难、生命的短促,唤起对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与憧憬,同时亦表现了维吾尔人“苦中作乐”的性格特征;而劳动歌与习俗歌大都与绿洲农耕、绿洲生活有关。如“犁地歌”、“锄草歌”、“收割歌”、“打场歌”、“迎春歌”与“迎雪歌”等。总之,民歌的主旋律为:赞美自然,歌颂生命。各类民歌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每个角落,贯穿于维吾尔人的一生。麦西莱甫表明:民歌在民众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民歌在麦西莱甫传承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七是麦西莱甫纪律建立在人们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世代相传的道德规范与民俗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其一方面保证麦西莱甫能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则以维护道德规范与习俗为目的,从而保留了麦西莱甫的完整性与古老性,也保证了麦西莱甫传统代代相传。与此同时,麦西莱甫这种共同的传统习惯力量构成了典型的民俗控制。
综上所述,集民间艺术总类与民间文学主要种类为一体的麦西莱甫是绿洲维吾尔人文化传统重要的传承场。民众在这里受到了尊重、热爱、珍惜生命,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文化传统熏陶,在这里强化了对绿洲传统生存方式的认同与继承,与此同时,在这里民众也接受了传统道德观的德育;以麦西莱甫纪律为标志的民俗控制保证了以麦西莱甫乐舞和其他娱乐活动为内容的传承得以顺利进行。人们从麦西莱甫传承中获得的系统的、鲜明的、隐性认识与内心留住组成了民众精神与行为构成中的重要部分。用诗吐诉内心的隐秘,用歌宣泄内心的情愫,用舞来传通内心情怀。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生命语言观照着绿洲人的生命状态,表达着生存在大漠、胡杨与红柳之中的维吾尔人的生命历程。民众在麦西莱甫中用这种语言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也用这种语言交流。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传统造就了维吾尔人所特有的麦西莱甫传承。
(编辑 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