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夕”等,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也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公元前180年,汉武帝刘恒平息吕氏家族的叛乱,恰巧是在正月十五日。刘恒为了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一时间,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彩灯布满了大街小巷。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间,人们更喜欢把正月十五这天称为“闹元宵”,因为千百年来,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全家出动一起逛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就用诗词生动地描写了“闹元宵”的盛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是热热闹闹中国年的“压轴戏”。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中国各地民众以吃汤圆、看花灯、观社火、放烟花、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欢度元宵佳节。
一、赏花灯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清代元宵节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至今,全国仍有许多地方将元宵赏灯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加以传承。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游灯盛况
1、枫亭游灯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福建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由霞桥街、九社村青泽亭、学士街后垅等三处薛姓居民起游,霞街、兰友、学士及霞街北门依次进行,至农历正月十七日结束。游灯队伍以礼炮三响,鸣锣清道,由头牌主匾引领,大红灯、手提灯、宫花灯、五色旗、龙虎旗、圣旗组成仪仗队,彩架灯、各类花灯随后,乐队、舞蹈队、文艺队穿插其中,舞龙舞狮结束游灯的全部节目。游灯队伍环绕集镇区,所经的居民家门口点起火堆,燃放爆竹礼花。过境宫庙排设香案、祭品,并以乐队迓迎。游灯结束时,居民各自分散回家。
“百戏彩架灯”更是枫亭元宵游灯独有的特色艺术精品,它融入了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各类小戏、小品等文艺表演使观众目不遐接;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也是福建省汉族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结束了元宵游灯的全部节目,让精彩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锦上添花。
2、甘肃永昌“卍”字灯会
甘肃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卍”字灯会属岁时节令,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会定于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共4天,闹灯时选一大空场,按灯谱栽杆横竖各十九排,每排十九杆,共365根。在主场正中竖一主杆,上挂大型花灯,分为七层,代表北斗七星诸神;中间为五层,由五种颜色组成,代表中央戊己土,象征五谷丰登;下层为六角形,代表南斗六星,象征六畜兴旺;所挂花灯,由当地村民自制,每户1-3盏,象征着家家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其余杆上挂360个小型花灯,象征农历360天,杆间按图谱用绳子联结,灯绳象征着长命百岁,年年有余。观灯者只能按规定路线行进,左旋右转,盘旋迷宫,趣味无穷,按顺序顺利转出,象征着一年四季天天平安,日日顺利。灯场对面设有12生肖灯,象征着观灯者吉祥如意。生肖灯后设置“鳌山”,也叫“灯山”,从正月十三到十六日,每天一字,分别为“荣”、“华”、“富”、“贵”,用360盏花灯组成。闹灯时还有秧歌队每人手拿一盏1.5米高花灯,顺道盘舞,热闹异常。
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舞狮表演
3、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马尾、马祖两地均位于闽江出海口,两地相隔不到百海里,自唐宋以来两岸之间自古便有春节、元宵期间互送花灯共闹元宵的节俗。每年正月十五之前(约正月十一)由马尾将制作好的各式花灯经航运送至马祖列岛,马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心还为马祖岛乡亲送春联、送闽剧、开展书画摄影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活动,而马祖乡亲也将在元宵当天过海峡到大陆参加马尾的灯会。每年元宵之夜,马尾与马祖两地灯火辉煌、彩灯高照、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烟花爆竹五光十色,踩街队伍翩翩起舞,尤其是“两马”并列的彩灯,制作精巧、寓意深刻、引人注目,它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盼团结、求统一的美好愿望。马尾-马祖元宵节俗也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清《图画日报》中的上海新年民俗
4、豫园新春灯会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现主要在上海豫园商城及其周边地区举行,正月十三为上灯日,正月十八为落灯日,分“出灯”“聚灯”“行街(边舞边行进)”“迎灯”“赛灯”“谢灯”。灯市兴起,其荟萃之处,自东园门的笺扇店门首起,一直至后园外小世界门口朝西止。十八日为落灯节,俗话“闹到十八,灯落鼓息”,挂灯到此结束,敲锣打鼓也不再闹了。
灯会中最为热闹的是在大街上举行的“文灯”和“武灯”表演。“文灯”表演以江南丝竹为先导,后面跟着手提凉伞灯的表演队伍,随着丝竹奏出的典雅乐曲,徐徐前进。队伍中还有“灯舞”表演,饰美童为采茶女子,手执花篮灯,唱俚歌。“武灯”包括龙灯、狮灯、滚灯等,龙灯分为金龙、青龙、白龙,由绸布和竹篾制成,其长度分为13节和9节两种,龙前有灯牌为先导,牌上写有“五谷丰登”等字样。舞龙人身穿与龙同色的紧身衣裤,在节奏强烈的锣鼓声中边行进边翻滚,情绪热烈,蔚为壮观。狮子以青布和染色麻丝制成,有两人隐伏其中,一为狮头,一为狮尾。前有一人持叉,叉上置一布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调诱狮子抢夺,张牙舞爪,扑东扑西,灵活多变,煞是好看。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上坂关公灯-关公灯灯头
5、上坂“关公”灯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罗亭镇上坂村曹家自然村,以农业田耗为主,村民勤劳善作,民风纯朴,尤为敬仰关帝神。每年元宵节,曹氏家族都要按户出资制作板凳龙。它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而且有一特殊的名字:叫“关公”龙。所谓“关公”龙,顾名思义是为纪念关公而设置的彩灯,通常表演人数繁多。它由型如“丰”字灯头、灯尾和一条条长1.5米、宽0.15米,上面插着三盏多棱角大灯笼的板凳组成。当地人称一条板凳为一桥,桥数越多龙身越长。它以庄重、热烈、气势磅礴而闻名。
每年元宵节,每户人家都地自觉接上一桥,每一桥的一切开支都由自己负责,而龙头、龙尾则由村里负责。从正月初七起,请巧匠做灯头,尾灯各壹架,各户自做一条板灯,至正月十二日全部完成,并从当天晚上开始,由尾灯领十条左右香灯,轮流到各户拜年,至正月十四晚上。出灯时,龙头、龙尾由村里长老或有威望的村民撑持,前后、左右则有几个身体健壮的青年护灯。在出灯的整个过程中,都有鼓乐相伴。因而,上板曹家的“关公”板凳龙是远近最长、最美、最有地方特色的龙。
正月十五元宵日起灯。当天曹氏祖堂大门前挂有两盏大红灯笼,祖堂正中设有香案,香案两侧点燃两支二尺多长的粗大红烛,若干支小蜡烛分别插在四周,“关公灯”头灯靠放在祖堂右面,尾灯靠放在祖堂上面,灯身从祖堂右侧后门向村内伸延,等待起灯。晚饭后在鼓乐声中,由一名沐浴净身,身穿大红对襟短袍的健壮青年,在十余名护灯者的护卫下肩扛头灯起灯。入夜,关公灯沿着池塘小道蜿蜒前行,路上灯彩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两条巨龙上下争辉,水天相映,嬉戏天上人间,大有身处人间胜似仙境之感!黎明前夕,“关公灯”回村进主堂,由执头者带领全体执灯者向当地的供神“二圣公”和“七圣公”问告(即卜挂)。问告后,曹氏家族在正月十六日按照告中的要求去办理,上述仪式完毕,当年玩灯告终。上坂“关公”灯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