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20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三   小满 小满
“非遗”十年让昆曲院团面貌大变
创建时间:2011-06-16 11:58:00

“非遗”十年让昆曲院团面貌大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本是《牡丹亭》中的一段经典唱段,却常常被用来形容昆曲艺术在前一二十年的生存状况。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许多人眼中,这标志着昆曲的春天到来了。

  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顶着“非遗”光环的昆曲在这10年间有哪些变化,昆曲艺术真的走出了危机吗?

  近日,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昆剧之路”——中国昆曲艺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全国7家昆曲院团齐聚北京,献上了各自的代表剧目。10年间,这些专业院团集中了全国绝大多数的昆曲演员,保留了众多的昆曲经典传统剧目,成为昆曲艺术表演、研习、传承、传播的主要力量。

  北方昆曲剧院:扩大行业合作,兴建专属剧场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将北昆这10年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申遗”刚成功的5年间,大家还处于欣喜的状态,但发展的步子迈得比较小;2006年起,北昆在演出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成绩;2009年至今,随着几部大戏的上演或复排,“北昆开始真正地兴旺发达”。

  北方昆曲剧院是长江以北唯一一家国有昆曲院团。1957年成立之后,北昆的发展与昆曲的发展同起同落。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昆曲归于寂寞,北昆也面临着许多考验:办公与排练环境得不到改善、演员收入偏低、演出机会有限。“申遗”对北昆的影响起初并不大。

  2008年,北方昆曲剧院与保利演出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大都版”《西厢记》;今年4月,由北昆与北京市怀柔区合作推出的大型昆剧《红楼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让昆曲界再次为之瞩目。

  “北昆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出人出戏上,出了一批好作品,而且全部由年轻演员来担纲。”杨凤一表示。很长一段时间,昆曲在北京没有可观的演出市场,既由于北昆没有自己的剧场,也因为缺乏良好的运作。随着近年来广泛采取社会合作的模式,北昆的演出多了起来。除了经典老戏经常复排上演,北昆在大观园戏楼、九朝会剧场等地也通过旅游演出的形式表演传统折子戏。

  “昆曲必须‘两条腿走路’,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戏绝对不能改变,但一定要能创排一些大众所能接受的昆曲。”这是杨凤一在担任院长的两年中总结的经验。尽管在200多年前的“花雅之争”中,昆曲就让位给了皮黄腔淡出了京城,但杨凤一认为,昆曲在现在的北京观众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为此,北昆还在去年专为青年观众打造了一台昆曲现代戏《陶然情》。她告诉记者,演出增多了之后,剧院的演员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人心很团结,练功厅平常都没有空闲。演员收入随之有所增加,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据悉,北昆院址的建设已经列入了北京“十二五”规划之中,其中就包括兴建一个专属剧场——中国昆曲大剧院。而北昆今后的发展,除了排演经典剧目,还将尝试昆曲电影和反映昆曲发展的电视剧。

   苏州昆剧院: 做剧目,更要做推广普及

  作为昆曲艺术起源之地的院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发展格外引人关注,它也凭借几个大型昆曲项目而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2003年,白先勇选择苏州昆剧院为合作对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巡演,掀起昆曲艺术在“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高潮。2009年起,“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和“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相继实施,昆曲的传承与高校成功“联姻”。

  然而,回顾10年前剧院的情景,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形容那时是“很艰难地在坚守”。他表示,当时的昆曲演出场次少、观众少、社会认同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种情形让我们从业者精神涣散,不安心。”10年来,昆曲的境遇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蔡少华将10年来苏昆的经验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昆曲的巡回演出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苏昆通过昆曲为苏州吸引来了坂东玉三郎和白先勇两位“荣誉市民”,体现了昆曲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吸引力。二是在昆曲传承过程中把演员的传承跟观众的传承联系起来。他介绍,“青春版”《牡丹亭》演出8年至今,近200场,观众累计达36万人次,其中65%是大学生。“当年看过《牡丹亭》的大学生现在都在各自行业的一线工作,他们对于昆曲未来的发展形成了很好的观众群。”蔡少华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昆曲的教育功能。今后10年苏昆的发展,既要做剧目,还要继续做基础的推广普及工作。

   江苏省昆剧院:个人专场模式激活剧目传承

  与其他昆曲院团不同,坐落于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于2004年8月随着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成立,成为唯一一家转制为企业的昆曲院团。转企,意味着更大的改革步伐。

  武生出身的院长柯军深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将艺术传承作为剧院建设的基础。为此,剧院制定了个人专场制度,规定国家一级演员一年必须举办两个个人专场,一个专场包括3个昆曲传统折子戏,连续5年剧目不能重复。个人专场自2004年举办以来,专场演员凭借自己的知名度和对观众的号召力,已创造了较佳的票房收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26人举办了130个专场,其中5位国家一级演员已经连续5年完成了10个专场演出,他们每人身上已经有了30多个昆曲传统折子戏。通过举办专场,江苏省昆剧院已传承200多出昆曲传统剧目。”柯军说道。

  与个人专场配套的是青年演员每年两次的评比展演。江苏省昆给每位青年演员都提供机会,评比展演每年都会在院内掀起两次学戏热潮。2006年,剧院推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大型昆剧《1699·桃花扇》,全部起用青年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

  “我们鼓励青年演员自主创作,比如青年武生演员杨阳自编自导自演了新戏《3·19》,从学习传统的昆曲艺术到主动去探索昆曲新的可能性,有思考才会有发展。”柯军强调,昆曲是一门特别需要“口传心授”的艺术,在这一点上“人”就特别重要,昆曲的传承依赖于青年演员。

  在去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上,江苏省昆与日本馆合作,用日本的能剧和昆曲创作演出多媒体昆曲,通过两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反映环保与生态的社会问题。

  谈到对下一个10年昆曲的展望,柯军说:“要在总结已有经验的情况下,继续传承经典昆曲艺术,探索昆曲发展的新的可能性,揉碎自己,成全昆曲。”(作者: 成长文)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