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9-19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七   白露 白露
蜀绣馨香满天府
作者:1627 创建时间:2009-01-16 16:04:00

蜀绣馨香满天府

 


蜀绣(资料图片)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艺术的总称,亦称“川绣”,因具有独特高超的刺绣技法和悠久的历史,而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四川成都地区温热多雨,土地肥沃,农产丰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故有天府之称,因此自古以来桑蚕业就十分发达,盛产丝帛。据文献记载,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 "冠于天下",皆被视为"蜀中之宝",成为古蜀国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年,南诏进攻成都,除了抢夺金银,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视之为奇珍异物。至宋代,蜀锦、蜀绣“织文锦绣,穷工极巧”之名遍及神州。其中,蜀绣经世代相传,在艺人们吸取各方长处后,技艺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从业人员众多,开始形成许多小型刺绣作坊;道光年间,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蜀绣制品的专门行会――"三皇神会",在众多作坊主的积极参与下成立。根据市场经营的需要进行协调发展,当时主要生产穿货(礼服、霞披、睡衣、挽袖及其它实用品)、行头(剧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被面等)。据此可知,蜀绣开始从家庭小作坊走入市场,并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至清代末期,政府开始提倡振兴实业,在成都开办了四川通省劝工总局,下设三十余科,其一为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在劝工局的组织下,成都周边郊县如郫县、新津、邛崃、崇州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刺绣从业人员,不少家庭并以此为业代代相传,从而产生了不少民间刺绣高手,有记载的如:张洪兴、王草远、罗文胜等。同时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都纷纷入绣。使得原本完全是生活用品的蜀绣,出现了各种规格的欣赏品和装饰品,如中堂、斗方、横批、条幅等,进入了大户人家的厅堂,极大地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成都通览》记载:"劝工局所出绣品为天下无双之品,以东洋之绣较之,出于东洋十倍矣",因此蜀绣中有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后蜀绣艺人张洪兴,不仅自己亲自刺绣出大量的精品,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绣工,因而名声大震,受到清政府的特别奖励――授“五品军功衔”。此举对蜀绣行业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自从,蜀绣更加兴旺。

    蜀绣以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以及本地所造的软缎为主要原料,绣工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结合当地的民间绣法,逐渐形成近百余种针法,常用的也有30余种,如晕针、沙针、滚针、掺针等等。其中特别突出的要数表现色彩浓淡晕染效果,体现绣物质感的晕针,专家认为,晕针技法是蜀绣最具特色的创造,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蜀绣又在晕针上施加辅助针,使其表现力更为丰富。蜀绣的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逐步形成了 "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的特点("车",是指刺绣的关键部位,如动物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处,由中心起针,逐渐向四周扩展;"拧"则是指运用长短不同的针脚,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解放后,蜀绣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都极大地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蜀绣绣品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其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主,模仿绘画章法构图的纯欣赏绣品较少,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一般常选取群众心目中吉祥喜庆等美好的愿望为主题,取寓意或谐音来表现:如表示爱情的鸳鸯戏水,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表示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的五子登科,表示长寿的松柏仙鹤等。在以人物为题材的蜀绣中,除福禄寿三星、百子图一类的寓意性题材外,也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流行的传奇故事,如郭子仪拜寿、八仙过海、西游记故事等。

    蜀绣的最大特点在于:表现图案一般不强调聚散有致,而是要求结构简练,纹样要适合绣件的面积和形状,力求在省工省绣的前提下,给人以丰富感。要表现花鸟、山水,就要对自然形象进行加工提炼,在主题突出的前提下,用去繁、求全的寓意手法处理;表现人物,因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题材或民间传说故事,除了要求对自然形象加工提炼外,更多的是在刺绣过程中,对绣法的要求和绣线的变换。如:绣人物头像,多用丰凝绣法,而绣线则依人物头部不同部位而选择粗细兼用。

    蜀绣与其它刺绣的另一大不同之处则是:蜀绣的名家大部分是男绣工,如前文提到的张洪兴、王草远、罗文胜,和之后的刘绍云、张万清等等。他们有的能自画自绣、有的以精细著称,总之是各怀绝技。

    解放以后,这些老艺人着力培育新一代女绣工,在保持蜀绣特色的前提下,创作了许多堪称划时代的绣品。其中代表作有花鸟类的“芙蓉鲤鱼”绣屏,此绣品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共使用了50多种不同的刺绣技法,在一块浅米黄色的绸缎上绣上三尾悠然游动的金色鲤鱼,鱼眼、鱼尾、鱼鳃、鱼唇莫不栩栩如生,再配上俏丽鲜艳的芙蓉,观赏者只觉水波漾动,鱼游花开,竟像真的站在水溏边观鱼一样,尤其是鱼身光滑而柔软的线条,更是彰显了刺绣艺人鬼斧神工般高超的技艺。而集山水与人物于一体的巨幅蜀绣作品"大渡河",则是集中150余名蜀绣艺人,在18天内精心完成的。绣制的场景是当年红军抢渡大渡河的壮观场面,整幅作品既有油画的厚重,又有国画的意境,同时兼具蜀绣的轻灵,使之产生了一种奇妙而独特的视觉效果。

    纵观蜀绣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从民间到皇室,从简单到精细,从实用品到欣赏品,蜀绣这个历史悠久的技艺,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芙蓉鲤鱼"绣屏成为四川工艺品的象征,从1981年至今都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中央;国家领导人出访,也将蜀绣 "松鹤"、"文君熊猫"、"贵妃鲤鱼"等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1999年澳门回归,蜀绣首当入选,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礼品赠予澳门特区政府;为纪念中日建立友好关系二十周年,四川省选用蜀绣"荷花鸳鸯"馈赠日本政府;2004年蜀绣"熊猫"作为"使者"赠予雅典奥组委;2006年蜀绣又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绣,如我国传统手工艺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充分证明了她杰出的艺术价值。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家纺艺术文化专业委员会供稿)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