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 从延安的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答卷看——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交融的“433”路径探索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秦毅 创建时间:2025-06-23 10:10:00

延河畔的文脉守护,陕西延安成功建成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

黄河乾坤湾

“延安要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建成为契机,通过‘非遗+’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现代生活、连接青年群体,让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6月14日至15日,“致敬文化遗产 赓续精神华章”——延安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延安红街举办,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杨宏兰在致辞时说。

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材料审核、实地暗访、专家评审等程序验收,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陕北文化生态保护传承迈上新台阶。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涵盖延安全域,宝塔区、安塞区、延川县、黄陵县为核心区,2012年4月获批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近年来,延安以“四大体系抓保护、三个融合促发展、三项保障聚合力”的“433”工作机制系统构建四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优化自然环境,修复文化生态,强化整体性、生产性保护,推动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成为陕北文化生态建设的有力抓手。延安正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新路径,书写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延安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

“四大体系”抓保护

陕北文化魅力持续彰显

夏日的傍晚,延安市延川县全家福广场上锣鼓喧天,一支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秧歌队踏着欢快的鼓点翩翩起舞。每天晚上六点半,各社区秧歌队轮番登台,居民自导自演,唱跳之间尽显风采。“群众自己演,演给群众看”的模式,不仅激发了百姓的参与热情,更圆了“文化梦”。参演者王大姐说:“现在每天不扭一扭,浑身都不自在!”延川县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将传统秧歌打造为城区文化新名片,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

如今,将传承实践与百姓生活紧密结合而构建的立体传承体系,已经遍布延安的一市二区十县和两个开发区。全市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进商圈、进乡村、进企业,打造出活态传承网络。开发40多种非遗课程、通识读本,在全市3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非遗延时课、选修课、兴趣班,在景区打造“四季民俗”体验线路,在社区开办“非遗微讲堂”,在军营举办“军民文化周”,在商圈开设“民俗文化体验中心”,在乡村设置“非遗工坊开放日”,在企业开展“巧手匠心生活美”,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构建立体传承体系续文脉,是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四大体系”之一。在阵地建设方面,建成非遗馆15座,革命类纪念馆19座,文化馆14个、分馆96个,公共图书馆14个、分馆60个,各类传承保护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家、传习所100个;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入剖析陕北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陕北历史文化述略》等50多项研究成果出炉;在队伍培育方面,举办各类非遗技艺培训班93期次,培训学员超1.6万人次,扩充非遗人才储备。将文化人才纳入“圣地英才”推荐范围,配套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福利,吸引人才扎根。

“非遗进景区”走进黄河壶口

“除着力构建立体传承体系外,我们构建遗产名录体系强基础,构建整体性保护体系优环境,构建多维传播体系树品牌,‘四大体系’环环相扣,不仅让陕北文化保护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具体实践,更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一保护框架以资源挖掘为基点,完成从濒危项目数字化记录到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的搭建;以环境修复为支撑,实现自然生态治理与革命旧址活化利用的协同推进;以传播创新为纽带,通过百余个特色文化品牌与全媒体推广矩阵,让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等文化符号走进现代生活场景和国内外文化舞台。如今,从校园里的非遗课堂到景区里的四季民俗体验,从社区微讲堂到乡村非遗工坊,“四大体系”正让陕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更好地向全社会彰显陕北文化的强大魅力。

《延安保育院》演出现场

“三个融合”促发展

文旅资源优势加速转化

“这个假期专程带着孩子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感受红色文化。观看《延安保育院》演出,让我感受到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非常感人,不虚此行。”来自河南的徐女士说。

“五一”假期,革命圣地延安迎来红色旅游热潮,以“红色演艺+”的旅游新场景丰富游客体验,也成为带动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金延安旅游度假区,《延安保育院》《延安十三年》等多部红色演艺每天精彩上演,场场爆满。与此同时,《延安保育院》剧场以“礼赞劳动美,致敬奋斗者”为主题,推出情景表演《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生动再现了革命年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扁担运粮”“蔬菜闯关”等劳动体验,将游客带回到“遍地是庄稼,处处是牛羊”的南泥湾岁月,体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

“五一”假期,金延安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0.97%,收入同比增长100.06%,充分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等消费。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红色文化印记鲜明,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与此同时,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绚丽多彩的黄土风情文化,让延安一直是全国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延安 延安》演出现场

近年来,延安大力推动生态区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将生态区建设与当地文旅产业规划相衔接,实施“文化润景”“景区焕新”,创新文旅业态推动价值转化,打造精品线路提升品牌影响,实现陕北文化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战略转变。

“我们着力构建‘项目建设+业态创新+品牌塑造’全域文旅融合生态,相继建成金延安、延安红街、延安1938三大文旅综合体,推出《延安 延安》《再回延安》等精品演艺,打造红色延安、寻根祭祖、黄土风情、峡谷探险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创新文化业态,拓宽文化资源转化路径,提升文旅消费体验。”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5年来,延安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

此外,延安还大力推动生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生态区建设与铸魂育人深度融合。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升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和知名度;依托泥塑、石雕等传统工艺,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与创新营销模式,赋予老手艺新生命,助力农民增收。全市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2个、重点镇10个、示范村110个;打造集非遗美食、民俗体验、田园农事、传统手艺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出100余处重点乡村旅游点和30条乡村旅游线路,带动百姓致富。通过活化革命旧址讲好初心故事,创新课程体系赋能精神传承,将延安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转化为血脉赓续的鲜活教材、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构建起“历史场景+时代实践+育人矩阵”三位一体教育生态,推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186门专题课程、36门现场教学课程和8条教学线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19.1万人次。

“三个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延安探索出一条文化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路径,有力推动了陕北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的战略转化,构建起文化赋能发展的多元生态——文旅融合让红色基因与黄土风情成为旅游消费新亮点,乡村振兴使传统工艺与现代农业形成增收合力,铸魂育人将革命旧址与时代实践转化为精神传承的生动课堂。“这‘三个融合’不仅有力推动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更成为驱动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新引擎。”延安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进社区

“三项保障”聚合力

多元参与行稳致远

“202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单列生态区建设专项经费30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经费2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经费500万元,专项活动经费另行核拨。县级财政每年列支不低于450万元,专项用于文化生态保护……”成功建成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离不开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而持续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三项保障”聚力前行。

据悉,在资金保障方面,延安坚持财政保障筑基、社会资本赋能,构建起“预算单列+专项整合+基金引导”资金保障体系,强化财政资金精准滴灌效应,激活了社会资本的参与活力。2012年以来,延安先后投入500多亿元用于文化场馆、文化广场、文旅街区、革命旧址等生态区基础阵地建设和环境提升。出台《延安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发展。

此外,在组织保障方面,延安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专业支撑,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建设格局,实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全链条贯通,为生态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人才支撑和执行效能。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区建设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生态区建设工作。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生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在制度保障方面。延安构建起“立法保障+规划统筹+考核问效”制度体系,通过高位立法筑牢保护根基,系统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严格考核压实责任链条,实现文化生态保护从行政推动向法治保障、从短期任务向长效机制转型。《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延安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延安区域)管理实施办法》《推进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延安区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相继制定颁布。

“健全的组织体系确保了决策部署‘一竿子插到底’,完善的制度框架实现了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多元的资金投入则保障了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项保障’如同鼎立三足,构建起文化生态保护的立体化支撑网络,确保延安文化生态保护事业行稳致远。”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高表示。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精心指导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延安抢抓创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重大机遇,坚持系统谋划推进、持续强化保护管理、创新遗产活化利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明显。“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文化生态保护,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互鉴的新路径,为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作出新贡献。”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邓丽雅表示。(本版图片由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延安宝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