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很受伤”
即将展出的满堂红油灯
汶川出土的清末印章
即将展出的羌族油灯
即将展出的羌族玉米撮撮
即将展出的羌族金丝猴皮帽子
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和他的同事们现在只能在帐篷里办公,他们的博物馆在5•12大地震中全部坍塌。而这座博物馆是2006年7月才好不容易建成的。
说起文物的损失,高泽友一张嘴就是一大串:“藤条做弦、有3米长的古羌族人狩猎用的弩;羌族双耳罐、灰陶瓶、陶碟、绿釉瓷碗、青花瓷杯、祭祀罐等80余件;明清时期极具羌族特色的火塘用的大型铁三脚、铁铡刀、铜炊壶、铜酒壶、竹油灯盏、火塘竹梭筒、木制手工纺线机、织布机、草鞋码、溜索壳等几十件生产工具;还有许许多多清代羌族刺绣桌围、帐帘、枕巾、肚兜、钱包、鞋子等家居文物都被埋或毁坏了。”
而汶川县文物管理所原本打算送15件汶川春秋和汉代的陶器到北京展览,结果却没能成行。“好多都不完整了,裂缝了,还有的变成片片了。前几天路不好,过不去啊。现在又通了,你们有人来取不?”接到记者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时,管理所所长罗进勇正在库房整理文物,心里还惦记着北京的展览。
罗进勇现在每天忙着整理文物。“一般级别的文物损坏的有两三百件。”罗进勇说,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一万多件文物需要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但是他手里根本没有那么多木箱子装文物,希望能有人支持一下。
跟同行罗进勇一样,四川茂县羌族民族博物馆的馆长蔡清和他的同事们也忙得晕头转向。
“我们工作了一早晨了,文物库房在楼上,很多陶器受到伤害。”电话那头,蔡馆长语气急急地,一切都是三言两语简短截说。“博物馆已经是危房了,部分墙垮了。还有余震,时间特别紧张,要转移文物,上万件哪!”
大地震发生前,这座博物馆的4个展厅里,有3个都在举办着展览,分别是《营盘山新石器时代展》、《羌族民俗展》、《红军长征过羌寨文物展》,其中最令蔡清自豪的当属《营盘山新石器时代展》。
“2004年,我们对营盘山新石器遗址的发掘,还冲击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到北京去开会了!可惜,最后没入选。”蔡清说,这个遗址证明了茂县在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而他们测算,茂县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这样的文物要是抢救不出来,该是多大的损失呀。”蔡清说。
就在短短几句的采访中,蔡清特意提到了羌族的特色建筑碉楼。黑虎鹰嘴河碉楼是茂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黑虎羌寨。
地震前,这一带的山梁上总共有7座保存比较完好的碉楼,以及一些部分残损的碉楼。蔡清说,“不能单独计数哪座碉楼受到损害,是所有的碉群都受损,有震裂的,有顶端塌下来的,还有的已经垮塌。”
碉楼是羌族的特色建筑,享有世界级的声誉。据说,碉楼的建筑原理至今仍令全世界的建筑学专家们着迷不已。羌寨的碉楼在2000年前就已出现,有的高达几十米。它在建筑时不用垂直挂线,全凭工匠眼力,现在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汶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罗进勇说,汶川也有璀璨夺目的布瓦黄泥土碉群。全国的黄泥土碉群大都集中在汶川布瓦山上,数量一度达到45座之多,已有千年历史,地震中它们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目前工作人员还无暇顾及它们。
除了座座碉楼,羌族人世代居住的石砌房、吊脚楼、祭祀活动场所等建筑都有毁坏。
罗进勇说:“汶川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羌寨――萝卜寨,有几千年的历史了,224户人家。80%的民房都震塌掉了。汶川还有一个宗教祭祀文化保护得比较完好的龙溪乡羌人谷,那里70%以上的建筑物也都毁坏了。”
“因为羌族建筑主要用石头、木头搭建成的,所以地震中很容易倒塌。”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心疼地说。
比起有形的历史文物和民族建设,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也许更大,抢救难度也更大。
6月11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阮宝娣终于听到了她日夜牵挂的一个声音。“我平安,我没事儿。借别人电话打的……”电话那端,汶川县绵??镇羌锋村的“释比”王治升大喊着。他已经70多岁,耳朵有点儿背,说话总是喊出来。大地震前,汶川和茂县两地中,能唱全羌族所有唱经的“释比”只有6位。幸运的是,他们都安然无恙。
“释比”是羌族人对宗教仪式执行者的尊称,也是羌族中最有权威的文化人,他们肩负着传承和保存本民族宗教经文乃至本族文化的重任。
2005年,阮宝娣赴汶川调查时,认识了王治升。
在阮宝娣的描述中,王治升是很健谈的一位“释比”。“他妻子很早就过世了,他为了孩子,一直一个人过,非常辛苦地把两个女儿养大成人。这一回,他家里的房子倒了,大女儿也没了,他便搬去和小女儿住在一起。”阮宝娣说。
王治升平时爱穿民族服装,蓝色的长袍、系围裙、缠包头。阮宝娣曾问过他,生活有没有困难,王治升笑:“粮食吃不完,腊肉够吃一年的,没有困难。”2005年,他接受阮宝娣的调查,留下15万字的口述历史和50段唱经。
在活态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对于传承人的甄别和保护最为核心,他们决定着文化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据阮宝娣介绍,唱经是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唱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并保留着大量古代羌语的特点和羌族古老的声乐、器乐的特色,是羌族悠久历史传统的积淀。此次,王治升等6位会唱经的“释比”在地震中安然无恙,着实让阮宝娣松了一口气。
但,唱经毕竟只是羌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人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
据悉,地震前北川的省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0余项,还有40余项正在申报或尚未申报。但负责“非遗”事务的北川文化馆5名工作人员在地震中全部遇难;一位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一名羌笛传承人也不幸遇难,给羌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还有很多“非遗”普查尚未深入到的村寨,那里无形的文化遗产还有多少保留下来,无人知晓。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