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9   星期一   农历冬月初九   大雪 大雪
苏州话:即将消失的美丽风景?
作者:789 创建时间:2008-04-02 16:31:00

苏州话:即将消失的美丽风景?


    方言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别地的特色符号之一。几年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平曾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搞过一次关于“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话和普通话的此消彼长变化速度非常快。

    调查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90%左右的学生父母是苏州人。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在什么场合说普通话,在什么场合说苏州话等。调查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几乎全说普通话,在课下说普通话的比例略低一些 ,但跟老师说普通话还高达 81%,即使跟父母、祖父母说普通话也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在一项“能否用苏州话谈学习”的调查中,超过半数学生回答“不行”,即使是谈日常生活时,用普通话的也占39%。“对70%的学生来说,普通话已取代家乡话成为更为运用自如的交际工具,只有15%的学生认为家乡话更熟练。这两个比例的差距是巨大的。”这样的调查结果,让热衷于保护、传承方言的汪平教授颇有些担忧。他说,在上世纪50年代,苏州基本是苏州话的天下。当时外来人不多,周围各地的方言也属吴语,互相能通话,本地人不必换说别的什么话,即使是面对少数来自非吴语地区的人,本地人一般也不会因为他们听不懂苏州话而说普通话,反而是外地人努力学习听懂苏州话,甚至经常能听到一些外地人说着带外地口音的苏州话,即所谓“强苏州白”。从学校看,虽然有些老师是外地人,学生也都跟他们说苏州话。老师在课堂上说普通话的也很少。普通话只能在广播、电影中听到,或者在课本、词典上见到,“有时操起普通话还会让人笑话呢”。“如今出现这么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政策,二是社会发展。”汪平说,近几十年来,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成绩显著,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力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普通话,以主于学生在思考从学校得到的各种知识时 ,也用普通话。社会发展速度的大大加快也是导致“苏消普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苏州的外地人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多。现在走在马路上,或在商店里,跟一个陌生人说苏州话,随时有可能对方表示听不懂。”

    汪平:该给方言发展留下空间

    “我表姐一辈子住在苏州,家里都是苏州人,我听到她跟外孙女说苏州话时,孩子竟用普通话说:‘你不要跟我说苏州话,我听不懂。"”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对方言现状的关注。作为一位语言学专家,汪平一直在从事汉语方言研究,在他看来,一种方言孕育了一种地方文化,两者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各种方言都有存在的价值,在普通话充分得到推广的今天,也该为方言的发展留一块绿土。

    邢晏春:记录这一代人的苏州话

    听邢晏春说苏州话实在是种享受,字正腔圆、声音浑厚,加上独有的语调、停顿,能让人联想到他表演评弹时的风采。“我打算给我的书起个名字叫《邢晏春的苏州话语音》。”对于自己计划了十几年、写了五六年的“苏州话专著”,邢晏春有着说不完的话。

    一个情结: 离开39年乡音不改

    汪平18岁离开苏州到北京求学,后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任教20年。2001年,他应苏州大学的邀请来到文学院任教,并建立起语言学博士点。促使他回来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苏州是他的家乡。离开39年,他最喜欢听的还是评弹,苏州话也能说得地地道道,选择的研究课题又和苏州话有着密切联系。“搞方言研究,自然会挑自己的方言入手,虽然在北京读书、在武汉教书,说苏州话的机会几乎没有,还好我的苏州话底子好,而且因为专业关系,在发音、运用等方面也比较注意。”汪平对自己能说好一口苏州话很自豪。

    汪平曾写下《苏州方言语音研究》、《苏州方言语法新探》等专著。去年9月,他的新书《标准苏州音手册》正式出版。这本小册子里收录了6000个常用和不很常用的汉字的苏州话读音,目的是帮助不会苏州话的外地人、说不好苏州话的本地人查查这些字在苏州话里读什么,在随手册推出的一个读音光盘里,汪平亲自完成了这些字的苏州话发音。“现在越来越多的苏州人不能说标准和流利的苏州话,越来越多的字苏州人读不出苏州音,而是用普通话语音来代替。

    汪平很希望自己的小册子能够对苏州本地人说好苏州话有所帮助。

    一点期待: 给方言留一片绿土

    “现在的苏州年轻人最熟练的话已经不是苏州话而是普通话,昆曲、评弹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不仅其艺术形式不为他们欣赏,因为听不懂苏州话,即使愿意欣赏也欣赏不了。”汪平认为,苏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州话是苏州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远有昆曲,近有评弹,如果苏州话消亡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该给方言的发展留下空间。”这是汪平的观点。他说,一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 ,没有一种共同语言是不可想象的。但方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众多戏剧、曲艺等艺术都是以方言为传播工具的,方言的消亡无疑也会导致这些艺术形式的消亡。同时,方言的消亡跟物种的消亡一样,也是不可再生的。”

    为此,汪平建议,在做好方言资料的收集、保留的同时,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给方言留出一块空间,让孩子脑中仍有本地特色方言的留存,不妨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正式语言,方言作为生活语言。“好在现在正视方言现状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方言类的节目都在各地推出,很多幼儿园也有了方言童谣等的教育。”汪平说,很高兴看到苏州对于苏州话的关注,在保护昆曲、评弹等的同时,苏州话被看做苏州文化的一部分,被以多种灵活的方式介绍和传播着。“其实,人的语言能力是很强的,从语言研究的规律看,一个人完全可以同时会几种语言,完全能做到又能说普通话,又能说方言。”汪平说。

    写一本学评弹用的工具书

    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华创作奖等10多个国家级奖项获得者,邢晏春在评弹圈子里很有名,除了演技出色外,同时出名的是他的笔头功夫。也正是因为擅长创作,邢晏春被挑中成为了评弹版《雪山飞狐》的改编者,完成的改编得到了金庸先生的肯定。

    从艺几十年,邢晏春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苏州评弹学校老师。1985年春天来到学校的他一直活跃在讲台上。“写一本记录‘苏州话"的书的念头就是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产生的。”邢晏春说,一般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可以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可对于评弹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苏州话往往只能口口相传,有限的教材也不能涵盖所有的生活化语汇。“学校里的外地学生有不少,苏州话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和普通话不一样,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凳"和‘凳子"在苏州话里两个‘凳"读音就不一样,前一个去声,后一个是平声。”邢晏春信手拈来的例子有很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他觉得苏州话里的连续变调是最难学的,一个字是一个读法,一字和另一个字连起来就变调了。“虽然也出过《吴方言词典》,但一个是词汇量还是少,另一个就是有的读音也不很准。”邢晏春希望把字、词、俗语等都尽可能多的收集起来。

    记录一段苏州话“发展史”

    把想法付诸实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邢晏春说,他的“苏州话专著”里主要有三大内容,一个是把普通话的字、词转换成对应的苏州话,一个是苏州话有而普通话没有的字、词,还有一个就是苏州地区特有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因为立足于工具书,所以采用的是字典、词典的形式,根据字母顺序排列。“难就难在用书面文字来记录时,需要寻找到读音对、意思也对的字来表示,而在一般采用的借音表达中往往会遭遇是否约定俗成、能够被别人所接受的问题。”邢晏春说,后来,他发现用国际音标中的吴语国际音标来注音很方便,任何苏州话都能够标注出来,而且能够做到原汁原味不走样。“我现在说的苏州话已经和我奶奶那一辈说的苏州话有很大的不同了。”在邢晏春看来,每一代人的苏州话都在变化中,“我的书记录的是我这一辈人的苏州话,是苏州话发展变化长河中的一段。”说到记录的价值,邢晏春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好像是博物馆里的一只陶碗,材质不怎么样,花纹不漂亮,制作工艺也粗糙,但因为它代表了它的那个时代,甚至是那个时代的唯一代表,它就成为了文物。“我所记录的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苏州话,和以前老祖宗说的苏州话肯定不一样,记录下来对研究苏州方言的发展变化会有好处。”

    不会苏州话怎么唱评弹?

    “现在的孩子一般从进幼儿园就开始说普通话,接触苏州话的机会很少,有的不会说,有的是普通话腔的苏州话,要培养下一代对评弹的兴趣,听懂苏州话、学说苏州话很关键。”邢晏春说像现在评弹里,小姐出场称自己为“nòu”,在他记忆里,奶奶的苏州话就是这样用的,而像“烧饭”的“烧”,评弹里采用“sāo”这样的团声读法,而像这样传统的圆唇音也只有在评弹中被保留下来,作为运用传统苏州话表演的古老艺术,离不开传统苏州话这一载体。“评弹表演里,如果出现怪腔怪调的苏州话,听众是不能够接受的。”

    如今,大量的苏州方言已经基本整理、记录完成,等相应的电脑录入和校对完成后,《邢晏春的苏州话语音》就有望面世了。而因为语言环境的变化,作为教辅书的该书似乎又有了新的应用领域:帮助苏州人、外地人学习苏州话。“现在大家都会普通话,也都会查字典,想学苏州话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来用好我这本书。”邢晏春说,苏州话和苏州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会苏州话自然就不会唱评弹、欣赏评弹。作为评弹艺术的传承人的他非常看重苏州话的传承。

    采访手记: 让伲一淘来讲苏州闲话

    曾在网络上无意发现一个名为 “苏州闲话”的网站,“让伲一淘来讲苏州闲话”就写在这个网站的首页上,点击“关于我们”后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只是对母语有感情的吴语人,并不是“专业人士”。我们对母语的感情促使我们去了解她,去学习那些“专业”内容,……不是为了成为所谓“专业人士”,而仅仅是补足我们缺失的母语知识,默默地从自身做起,守护、使用、发展我们的母语。

    苏州话是吴侬软语的代表。苏州话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苏州的似水柔情在温软动人的话语里传递,苏州的悠长历史在保留古声古韵的苏白里显现。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经说过:“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当越来越多的苏州人已经不能再说一口纯正的苏州话,甚至已经不会说苏州话的时候,这些钟情于“苏州闲话”的非专业人士的努力实在让人感动。

    邢晏春和汪平也许算得上是“苏州闲话”方面的专业人士,前者是实践界的代表,后者则是理论界的专家,两位同龄人都把对苏州话的钟情落实在了自己的专著里,无论是《邢晏春的苏州话语音》还是《标准苏州音手册》,都以工具书的形式展现着保护苏州话的热情。联系起“苏州闲话”网站上的诸多教习苏州话的内容,不难发现其实大家的努力方向是那么一致――一为帮助本地市民纠正错误发音;二给想了解或者想学苏州话的人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三便是传承苏州文化。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某些文化领域,方言甚至是其主要载体,例如戏曲、曲艺、民歌。各地方丰富多样的习俗也常常要用方言作为载体,离开了方言,将会严重影响其表现力。不能想象,老舍的小说离开了京味方言,会是什么样子。”采访中,汪平曾从“大方言”的角度看待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落实在苏州话上,也不能想象,“没有了苏州话,昆曲、评弹会是什么样子”。还记得金庸在《天龙八部》一书中,在主人公段誉初入姑苏一章曾多次提到苏州话的动人,甚至在人物的对话中,使用了大量的苏白。虽然以书面文字去表现方言的特点并不是那么精当到位,但懂苏州话的读者还是能从那些苏白中感受到浓浓的苏式特色。试想,离开了苏州话,其间的风情该如何表达?

    为了苏州文化的传承,让伲一淘来讲苏州闲话吧。

(来源:(来源:新华网-苏州日报,作者:杨帆)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