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非遗”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多位代表本身就是某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提案议案进行了积极的建言献策。他们具体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又提出了哪些建议?近期,“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公众号特别推出“2022两会的‘非遗’之声”专题报道,敬请持续关注。
成新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
“ 要进一步健全传承人认定机制,推进职业传承,并推进非遗职业管理标准化
成新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湘绣核心技艺“鬅毛针”第四代传人,全国人大代表。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2000多年历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代表湘绣最高技艺的双面全异绣,更是被誉为“魔术般的艺术”。每年赴京参会,成新湘都会穿上最新款的湘绣服装,佩戴湘绣文创饰品,随身携带和使用湘绣笔记本、移动电源等,向参会代表和媒体介绍湘绣走进现代生活的创新发展。
成新湘正在刺绣
成新湘正在指导学员刺绣
“这个笔记本外壳用湘绣绣了一只喜鹊站在树枝,寓意喜上枝头,并用纳米新技术进行防尘、防水和耐脏处理,还安装了指纹锁。”成新湘介绍湘绣文创笔记本(曾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喜上枝头》湘绣文创系列产品)
成新湘说,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中,52.49%的品类陷入濒危状态。现有的传承人中也存在老化、断层、后继无人的情况。而且非遗技艺大多肇始于小农经济时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不能适应和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于非遗传承的种种现状,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成新湘建议:在传承人认定机制上,首先要科学设置认定标准,探索集体传承制度;其次要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构建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激励机制,评定传承人,除政府组织申报外,还可采取由传承人直接“登记”方式,作为现行认定制度的补充程序。
成新湘还建议:要推进职业传承,一方面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借鉴亚洲其他国家的保护经验,将具有重大历史、学术、艺术价值,以及显著体现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为“人间国宝”。另一方面要增设各级非遗技艺研究机构,依托专业人士开展专业研究,打通非遗技艺传承与学历教育的通道,设立非遗技艺就业保护机构,解决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传承人以及行业协会制定非遗项目职业标准,将职业精细化、单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