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像大漠胡杨把根深扎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茜 杨可 创建时间:2022-07-28 17:59:00

兵团豫剧团送戏下乡演出,孙悟空饰演者与观众亲密互动

发扬兵团精神,把根深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前身是河南省民政厅童声豫剧团。1959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集体支边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战斗生产的序列。在扎根新疆的60多年里,在兵团精神的引领下,剧团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将豫剧之美带向兵团团场、连队与基层群众,先后上演大小型剧目800余台。

2022年上半年,兵团豫剧团先后赴十四师、一师、二师、三师、七师、十三师演出,行程5万余公里,观众近7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兵团豫剧团文艺工作者忙碌的身影。日行数百公里是他们的常态,无论是演出时还是下戏之后,豫剧团演职员都不曾懈怠。

6月27日,在十三师红山农场红星社区德胜门广场及巴里坤镇社区,演员不惧酷暑坚持演出,令观众为之动容。6月30日,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十三师红星一场,演出期间,沙尘暴席卷而来,演员们却“风雨不动安如山”,坚持将演出完整呈现。

多年来,兵团豫剧团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像大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扎下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到全疆各族人民心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多少男人在这里,冰河铁马踏黄沙;有多少女人在这里,长河落日染白发。”兵团豫剧团创排的《大漠胡杨》就是这样贴切地唱出了兵团人的心声。在维吾尔语中,胡杨树意为“最坚强的树”,纵使干旱、盐碱、风沙漫天,仍毅然在大漠戈壁中扎根,又以一身傲骨装点边疆。

不懈进取,出人出戏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是多民族交融之地,文化呈现出丰富色彩。豫剧若想在此立足,必定要汲取本土文化的营养、把握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打动老百姓的精品。“出人出戏出精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团宗旨,被兵团豫剧团贯彻至今。

“豫剧来到新疆,如果没有吸收本土文化因子,观众就会产生距离感。要是人民不接受,豫剧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艺术作品也将失去价值。” 兵团豫剧团党委书记、团长肖帅说。新编历史剧《解忧公主》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肖帅表示,新疆歌舞与豫剧在表演体系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匹配度。该剧由肖帅编剧,河南豫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张平和兵团豫剧团青年导演杨广高执导,由国家一级演员张培培领衔主演。为抓住兵团人的“味蕾”,兵团豫剧团从新疆歌舞中汲取养分,寻找其与传统豫剧音乐的融合之法,又将现代音乐融入其中。

肖帅说:“演职员秉承‘一棵菜’精神,任何环节、任何岗位都不容差错。主角有风范,配角也要有精神。做到这些,才能凝聚出好戏,观众也愿意拍手叫好。”

为提升演员专业素养,保证戏曲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固定性,近年来,兵团豫剧团与河南省豫剧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渠道。经兵团豫剧团党委研究决定,聘请了多位河南豫剧表演艺术家对演员进行培训。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说:“我拼命教,演员们也拼命学。剧团所有年轻孩子都是我的孩子,如果孩子们有需要,我随时来兵团豫剧团。”

近10年来,《天山人家》《大漠胡杨》《戈壁母亲》《枣儿红了的时候》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奖,展现了兵团人的时代风采。在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红梅戏剧大赛中,《解忧公主》与现代戏《昆仑山的儿子》中3名青年演员荣获金奖。

文化润疆,走进人民心灵深处

兵团豫剧团不仅将豫剧的“美”与“精”带给观众,而且还让观众觉得“亲”。载着兵团豫剧团演职员辗转演出的大巴车上,一面横幅格外吸引人,道出兵团豫剧团的共同认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欣赏兵团豫剧团在兵团团场、连队的演出,往往能看到与寻常剧团不同之处。豫剧团将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也展示在观众面前。观众看着豫剧团演员从略施粉黛到浓妆艳抹,一点点变成舞台上戏中人的模样。这样的展演模式迅速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除展演活动之外,兵团豫剧团还前往校园和社区对学生、职工群众进行培训,将戏曲文化、豫剧唱腔等传授给广大观众。

肖帅说:“我们开展文化惠民与艺术生产,不会停留于‘雨过地皮湿’,而是要真正让艺术与文化渗透到人民心灵深处去,实实在在地去做。在戏剧创作与表演方面锦上添花,让老百姓多听多看。文化润疆,我们大有可为。”

编辑:李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