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节气里 识农事丨大寒: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1-19 18:22:00

from clipboard

大寒,公历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一、大寒节气知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意思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sǔn)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二、大寒民俗

大寒时节,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人们在寒冷的冬日喜欢吃可以御寒的食物,比如 “消寒糕”,年糕的一种。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在寒冬季节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还有 “年高” 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驱散身上寒意。南方的家庭常在这一天熬上一锅鲜香的鸡汤,祛除湿气和寒气,在广东佛山,有在大寒时节用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达到御寒滋补的效果。

“尾牙”主要流行于我国闽南地区,民间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称之为“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由于腊月十六是第二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做牙”,所以被称为“尾牙”。按传统习俗,全家人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yì)包。润饼是以润饼皮包豆芽菜、笋丝、豆干、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辣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成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在一般年份,大寒与除夕相邻。除夕,俗称 “过大年” ,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除,是 “去、离开” 的意思,引申为 “更新” 。除夕,有除旧更新之义,旧岁离去,迎来新年。“ 除夕” 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岳阳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宋代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卷十 “除夕” 中说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吃团圆饭、守岁、娱乐等民间习俗,流传至今。

三、大寒农事农谚

大寒节气里,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

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

除此以外,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

大寒已到  凛冬将至

大寒东风不下雨。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大寒见三白,

农人衣食足。

大寒猪屯湿,

三月谷芽烂。

交了大寒就是雪,

明年又是丰收年。

大寒雾,春头早;

大寒阴,阴二月。

大寒日怕南风起,

当天最忌下雨时。

四、大寒文化

陆游写过很多有关节气的诗歌,这首《大寒出江陵西门》就是他在大寒节气里所作的一首借景抒情之作:

大寒出江陵西门

平明赢马出西门,

淡日寒云互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

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

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

岁穷游子自消魂。

该诗整体风格沉郁沧桑,作者骑马出城,面对一片苍茫萧条的景象,引发了对命运、人生境遇的感慨。

宋代理学家邵雍的《大寒吟》,说出了大寒时节的自然景观: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这里写道:旧时的雪没有来得及消融,新的大雪又堵住门户;台阶前成了冰冻的银床,屋檐上悬挂着冰雕的钟乳;清冷的太阳失去了光辉,暴烈的寒风正在呼号怒吼;人们被冻得不能够说话。(部分文字参考自陈广忠:《二十四节气——创立与传承》,白虹:《二十四节气知识》。)

编辑:刘爽 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