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挖掘深厚内涵 弘扬时代价值
——《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专家解读之三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任慧 创建时间:2023-07-10 17:22:00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长江流域实地调研,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举行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于长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的落地实施,必将进一步构筑起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美好蓝图。

《规划》从多个角度揭示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世界文明的视角,万里长江孕育了长江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成为世界大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携手共创了中华文明的“满天星斗”,在历史上更是前后交棒,留下“江河互济”的美誉。长江流域新的考古发现,有利于明确长江文化的起源特质和发展脉络,揭示和丰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和发展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中华民族的视角,长江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的鲜明特征,“诠释了爱国奉献、明理重学、革故鼎新、团结和合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特质,体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理念、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多维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形成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滋养,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长江流域的视角,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诞生于此,既体现为孕育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创造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赓续中华文化基因、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的必然之举。

《规划》提出要大力彰显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不仅在于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在于彰显时代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制度优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非常清晰地蕴藏在这三个方面。

《规划》指出,长江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崇德尚廉、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风范”,传承长江千年文脉,有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长江地区的革命文化始终贯穿于新旧中国的巨大转型过程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都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长江流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万里长江正是历史见证。因此,《规划》指出要打造一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标志性工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启航新的百年征程。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质和奋斗精神也体现在长江流域。从近代的通商口岸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万里长江第一桥”、三峡大坝、上海自贸区等种种推动了中国发展进程的创造,都率先出现在长江流域。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文化表现出更多的活力。因此,《规划》明确提出,要将长江文化与当代现实文化结合起来,弘扬诞生在长江流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伟大精神,涵育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弘扬创新精神、科学理念,挖掘中华美学,突出生态文化,全方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长江文化更加熠熠生辉。(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