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7-27   星期六   农历六月廿二   大暑 大暑
中国活字印刷术资源采集成果 · 访谈篇丨学者王其全(口述访谈片)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11-10 14:11:00

编者按: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我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下,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入选项目资源采集工作,并已经先后完成了7个项目。

该项工作的开展以我中心组织编制的系列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相关规范为指导,关注并记录入选项目的本体内容、传承主体、文化生态、履约实践和保护成果。

我们将在本公众号和中国非遗网(www.ihchina.cn)陆续推出、展示各项目资源采集工作成果,以更加多元、立体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这些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敬请期待。本次,我们将集中展示“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的采集成果。

本篇,让我们听听专家学者对该项目的文化内涵、价值意义、传承发展等问题是如何认识和解读的。

视频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资源采集工作——中国活字印刷术口述访谈成果片:学者王其全(口述访谈片)

(注:该片拍摄于2018年11月,片中人物、机构信息和有关统计数据等,均为当时时间节点下的表述,部分信息现已发生变化,特此说明。)

一、中国活字印刷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意义和它存世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活字印刷术实际上是中国印刷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体现在古代的四大发明当中,其中印刷术是四大发明之一,在整个文化的传播、文明的推进过程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从发现、发掘、整理到申报成功,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政府以及民众,尤其是传承人在当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从申报成功以后到现在也经历了十多年时间,这十多年来,我想我们的政府、民众、传承人以及各方力量对此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毫无疑问值得肯定。

访谈片视频截图

首先我想木活字印刷术在文化传播史上,它的地位、作用、价值这个不用多说,已经有了众多的定论。那么我们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它的存在首先取决于咱们温州瑞安这一带的宗族观念和思想,在这个文化空间里面,它的存在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在温州这一带,修家谱、修宗谱的宗族观念比较强烈。人们追踪怀远,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这需要一个载体,什么样的载体?家谱、族谱这些是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它们作为物质的存在,也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观念。

依附于族谱跟家谱的制作,我们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毫无疑问也随之而发展和流传。史书上记载,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面有记载,并且详细地记录了它的制作方法,同时也记录了它的一些特点、要点。这些都使我们后人对古代人们的智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对传承、传播来讲,对沿袭这项技艺也提供了很好的文字资料。

图1 元刊《梦溪笔谈》卷十八(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在发展历史过程当中,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得到包括吴小淮老师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等人的挖掘、整理、追踪溯源,当年王法懋从福建移居到咱们瑞安,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且得以流传。当时来讲也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这个产业也依附于我们的一些民俗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民间的一些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技艺逐步地沿袭下来,当然它也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传承群体的生存状态、技艺的传承、传承的方式等等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我们对此进一步地梳理,完成了基础的申报工作以后,我们能够做一个总结。

自从申报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以后,多年来我们政府对此也是非常的重视,从场地的展示、传承人的培养、技艺的保护等方面对推进这一项工作做了大量的努力。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建设,以及非遗协会当中的木活字印刷协会的成立、人员的不断壮大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的传承不仅有序,而且有质的提升。

二、您对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有什么看法?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保护在浙江省范围内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也有它可借鉴的意义。首先它成立了木活字印刷协会,协会的成立是对传承人的保护,这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像这样单个项目成立保护协会,还真的不多。随着时间的推进、政府的重视、民众的积极参与,我们的传承人队伍不断地壮大,尤其是年轻人的加盟,这一点来讲出现了可喜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那一段时间随着家谱、族谱的修订需求量的减少,传承人的这支队伍也逐渐分散,可能改变了已有的生产、生活的方式,这对传承人队伍来讲有一些影响,但是随着我们加大保护力度以后,政府采取不少的措施,包括经费的保障、场地的保障、展示馆的建设、协会的成立,我想这些措施对项目的保护,对传承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来讲,也是起到积极的作用,我想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地参与对外的宣传与交流,这一点也是非常好的。我们讲走出国门,要讲好中国故事,当年我们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推进作用也是非常之大,现在我们依然要进一步地宣传,要做好这个宣传的工作、推广的工作。

访谈片视频截图

第三点来讲,我想对传承人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一定作用。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文字工作,印刷、刻字、印制不仅是家谱、族谱,还包括一些经典文献著作的印制。这一方面我们传承人首先是综合素质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同时对他们的技艺这方面的提升、培养也是非常重要。好在我们有比较好的平台,展示平台、宣传平台、交流平台,我们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在方方面面都积极参与,在宣传推广方面力度比较大,影响也比较大。

还有一个是结合现在的乡村旅游,我们利用现在的场地,传承人既能够刻字,又能够教学。所以我觉得充分利用文旅结合这样一个有利时机,有效地发挥我们木活字印刷技术在乡村振兴当中、在文化和旅游当中的作用。现在我看了一下我们的场地,既有展示的功能,也有教学传承的功能,多功能展示,我觉得也是非常不错。同时也希望能够有一些学校参与,非遗进校园,让我们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下去。

图2 木活字印刷展示吸引广大观众(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事实上我们的传承人已经进到了学院、校园、课堂,已经直接面对我们的下一代、学生进行教育与传播。这个工作非常好,让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领略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到我们传统技艺的精湛,同时让他们在心中埋下这颗种子。他们首先感悟、体验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也许会作为一种职业的选择,从事这一项工作。不仅仅是学一学、玩一玩,也可能他选择这样的一个方向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今后从事这样的职业,我想这个也是可能的。

三、那您对中国活字印刷术今后的发展怎么看?作为一名学者,您对中国活字印刷术衍生品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这一方面来讲,首先我觉得一个是回到它的本源。像我们本土来讲,可能以往技艺依托的载体就是家谱、族谱、宗谱这一类的载体。现在来讲,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成本的降低,可能对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我们的宣传、推广、传播以后,我们一般的老百姓心目当中,对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价值认同和技艺的认同逐渐加强。它具有保存久远,不容易褪色的优点,不像现在的一些印刷材料、印刷工艺,会有一些这方面的弊端,我们老百姓对活字印刷的认同度会逐渐加强,逐渐加强以后,认识到它的好处、它的优点,我想接受它应该是可能的。

在具体制作、操作过程当中,大家会逐渐对这个传统印刷技艺印制的家谱有接受度。尤其是对于传承几十年、上百年的一些家谱,怀着一种庄重感、敬重感,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木活字印刷技术有这样的好处和优点,那么作为下一代来讲,用传统的方式、方法继续延续它,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印制家谱,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

图3 木活字印刷术衍生品(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至于进一步融合到我们百姓的生活当中去,另一个方面要做的努力就是用木活字印制经典的文学著作。瑞安也做了很好的尝试,也印制了一批经典的作品,本土作者的经典作品。那么我想逐渐通过政府的一些引导、支持,经费上、政策上等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我觉得这一方面也是可以拓展。用我们传统的技艺、传统的方法印制中国古典优秀的名著,在学生、百姓当中推广、普及,我觉得也不是难事,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文创产品,这一块来讲我还是回到前面文旅结合,结合旅游可以制作一些旅游纪念品,能够反映本土的风土人情,用木活字印刷技术来体现。可以传播一些经典的著作,用现代的方式,但是技艺还是传统的,形式或者内容上面来讲可以有一些新风尚、新成就、新生活等等,但是我们可以用传统的印刷术作为载体来体现。

还有一块就是政府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礼品,我觉得也是一个方面,非常有文化内涵,又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这些文创产品的研发,我觉得也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经济、社会效益上等等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您对它的传承保护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经过十多年来,我们的保护工作在政府的主导、民众的参与、各方面学者的努力之下,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局面。我们继续往前推进,我想一方面能够从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

这一支创作队伍、从业人员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技艺不断提升,那么对促进活字印刷术的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内涵,这也是一个方面。

第三方面我想还是一些必要的政策跟经费的保障,提供给传承人一些空间,创造一些条件,因为必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一个基本的支撑。如果光是靠输血,那么我们的保护就相对比较累,发展也比较艰难。如果它能够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让老百姓普遍接受,那么我们经济得到保障,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后,我们的传承包括对后续新的传承人的加盟也是一个激励和引导。

(文字:根据口述访谈稿整理;图片:除已标注拍摄信息的图片外,其余部分图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源采集成果;视频制作: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资料整理/视频精编:刘爽)

编辑:谭立波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