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7-27   星期六   农历六月廿二   大暑 大暑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小雪:初冬迎寒来 馥郁茶香暖身心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11-22 16:58:00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小雪·节气知多少

(公历)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 时为小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此后气温开始下降,逐渐形成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候,所以称为“小雪”。

小雪节气里的第一候为“虹藏不见”,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是“闭塞成冬”。意思是说:小雪期间不降雨,所以见不到彩虹了。此时,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落雪滋养了土地,增强了土壤肥力,农作物储蓄能量,以待来年的丰收。小雪时节,南方地区大多有吃糍粑的传统习俗,糍粑是由糯米制成,清水浸泡后刚在蒸笼里蒸熟,然后舂至糊状,趁热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在北方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以备过冬。

在浙江省磐安县玉山一带,人们在小雪时节,正在进行赶茶场的“秋社”活动。赶茶场是以“古茶场”为中心进行的传统民俗文化事项。古茶场是宋代的榷茶地,茶叶交易中心。现在赶茶场分“春社”、“秋社”两季庙会。

赶茶场现场(来源:“磐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春社”时间定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届时当地茶农穿着盛装来到茶场,举行社戏表演、挂灯笼、迎龙灯(亭阁花灯)等民俗文化活动。“秋社”在农历十月十六举行,茶农和百姓拎着茶叶和货物从四面八方到茶场赶集,形成热闹非凡的盛大庙会,除货品交易外,“秋社”期间也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三十六行、叠罗汉、抬八仙等。2008年,庙会(赶茶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亭阁花灯

人物灯

小雪·茶饮

小雪时节,气温骤降,在冬季“围炉煮茶”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饮茶活动,和三五好友一起品饮热茶,既能暖身,又添雅趣。经过将近一年二十四节气与茶相关推文,除了我们熟知的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茶类外,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少数民族茶文化,通过介绍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茶俗(白族三道茶)和茶俗(瑶族油茶习俗),来了解少数民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茶饮,认识更加多样的茶文化。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2021年)

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和临沧地区镇康县等地。德昂族以茶树作为图腾崇拜,视茶树为族群的保护神和始祖神,并有自己族群的创世神话。德昂族酸茶分为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用于食用,干茶用来饮用。通常选择春夏两季来制作酸茶,经过采摘、杀青、揉捻、厌氧发酵、舂制(或直接晒干压制成条)、做形、干燥而成。其中,湿茶无需干燥。德昂族酸茶冲泡可选用盖碗式、煮泡式,冲泡后酸香浓郁,香韵独特;茶汤金黄透亮、汤质稠厚;茶味足,冲击力强,回甘生津强而持久,韵味悠长。

茶俗(白族三道茶)(2014年)

白族三道茶-烘烤茶叶

“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一种古老的传统茶俗。“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又名“雷响茶”,因将开水倒入干焙茶叶的烤罐时发出沸腾声而得名,这道茶以苍山绿茶为主,味道甘苦,寓意人的一生经历波折;第二道为“糖茶”或“甜茶”,主材料为红糖、乳扇、核桃仁片,甜而不腻,寓意苦尽甘来;第三道为“回味茶”,主材料为蜂蜜、花椒、桂皮,味甜微麻又略苦,寓意人老时对一生的回味。三道茶,三种口味,先苦后甜,暗示人生各种感触,意义深远。

白族三道茶-分茶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2021年)

瑶族多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瑶族人多喜爱吃油茶,咸爽鲜香,可以充饥解渴、祛邪祛湿、开胃生津。先将米花、花生、黄豆等配料或煎或炒或煮,再另起油锅将茶叶炒至微微变色,等它散发茶香时加入适量姜和盐翻炒,随后加水煮沸3至5分钟,捞尽茶渣后将备好的配料倒入茶汤中即可。品尝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葱、姜或韭菜等佐料。瑶族油茶是瑶族人待客的传统礼仪,客人喝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有“三碗不见外”的寓意。

小雪·少数民族茶文化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宗教信仰等多样性,让各民族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

一、少数民族多元的饮茶方式

除了在上文提到的德昂族酸茶、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多彩的饮茶方式,有我们熟知的藏族酥油茶、怒族盐巴茶、蒙古族的奶茶,还有彝族、布依族等的“打油茶”,人们用着就地取材、各式各样的茶具对茶叶或冲、或泡、或烤、或腌制,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也各有特色。

比如:

◇哈尼族、拉祜族、回族等“罐罐茶”

“罐罐茶”的制作环节简单,使用的茶具通常是一家人一壶(铜壶),一人一罐(土陶罐)或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熬煮时,将罐围放在火塘四周,倾上半罐开水,等水煮沸时,放上茶叶,使茶与水相融,待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即可倾汤入杯饮用。

◇云南傣族竹筒茶

傣语称为“腊跺”,传统竹筒茶的制作方法有两种:

其一,采摘细嫩的茶叶,经铁锅杀青、揉捻后,装入金竹竹筒内,使茶叶既有醇厚的茶香,也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其二,在小饭甑的底层先铺一层湿糯米,再添一块纱布,最后放入当地的晒青毛茶,蒸至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装入竹筒内。

制好的竹筒茶以文火烘烤,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用该茶冲泡出来的茶汤,茶香与竹子的清香融合在一起。

二、少数民族茶礼

茶是宜独宜群的饮品,由于饮茶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差别,少数民族以茶待客的礼仪也不尽相同。比如新疆维吾尔族牧民以奶茶招待客人时,女主人要频频为客人添茶,如果客人不想继续喝茶,只须在女主人献茶时,分开右手五指轻轻遮掩茶碗口示意即可。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饮茶时,主要以跪坐倒茶、双手奉茶为礼节,客人在接过茶后喝一口,便回敬给主人,主人喝一口或将茶倒在茶碗里,再给客人加茶或敬第二碗茶,然后客人便可自便饮茶,象征着主客之间的亲密无间。

除了待客茶礼外,茶文化还融入到各族人民的婚俗中,有着尚茶习惯的各民族婚俗千姿百态,形成形形色色具有象征意义的茶礼。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的壮族姑娘们手中,茶叶是表达情感的媒介。在春暖花开,采摘春茶时,会用新鲜的茶叶制成竹筒茶,招待心上人。湖南遂宁苗家青年男女也常以“万花茶”表达爱情,如果杯中有四片茶,是“并蒂荷花”,两片是“喜鹊对鸣”。茶常作为聘礼出现在婚礼中,云南白族青年结婚有“四色水礼”之说,分别是茶、盐、酒、糖,其中茶与盐有“山盟海誓”之意。藏族人民会将茶与金银、首饰、牛羊等并列为聘礼。

三、少数民族茶与其他艺文形式的融合

少数民族茶文化除了饮茶活动,也有其他丰富的艺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丰富的茶内涵,比如与茶相关的传说、茶舞、茶戏、茶歌等,体现出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与尊崇。

以少数民族与茶相关的传说为例,生活在云南的哈尼族、布朗族、瑶族、基诺族茶农,尊孔明为“茶祖”,称茶树为“孔明树”,在每年7月17日举行“茶祖会”,人们品茶赏月,放“孔明灯”。因为在当地流传着孔明教栽茶的传说,这一传说虽然与史实有很大差距,但足以可见人们对茶叶的重视。

同时,少数民族注重饮茶空间的打造,表现出人们多元的饮茶审美,以及修身养性、尊礼修睦的追求。人们在茶馆中与友人攀谈,享受惬意闲暇的时光。

喀什茶馆

比如大理白族讲究喝茶的环境,供喝茶聊天的茶馆被布置成花园式的茶社,一般分为室内茶座喝露天茶座,以露天茶座为主,四周花木成荫,以攀藤植物、绿篱等分隔出多个幽静的雅座空间,三五友人可相聚在此,品茶清谈。

侗族的茶亭是专供过路行人休息、饮茶的凉亭,多建在寨与寨之间崎岖的山路旁,是当地民众自发集资修建的场所。茶亭里常会有一两位老人,专为行人备茶,是侗族人民助人为乐的见证。

❖ 部分文字整理自宋英杰著:《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周丽霞编著:《岁时文化》、赵潽恋:《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来自:“磐安发布”微信公众号、“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