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7-27   星期六   农历六月廿二   大暑 大暑
渔鼓声响处 渔家风情传
讲述人: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地花鼓艺术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曹建光
来源:光明日报 创建时间:2023-11-28 20:24:00

编者按

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渔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大量极具特色的渔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和美乡村、赓续农耕文明、推动文化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期,我们邀请5位渔文化非遗传承人讲述近年来传承非遗文化、普及相关知识、满足百姓文化需求的故事,一起感受新时代渔文化的勃勃生机。


渔鼓声响处 渔家风情传

讲述人: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地花鼓艺术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曹建光

我的家乡历史上水患严重,直到20世纪,还是“落得三点麻麻雨,满眼皆是水汪汪”。水患严重影响了种田收成,家家户户只能以渔为生,父辈皆拥有一手高超渔技。

童年里印象最深的,便是敲打渔鼓时的欢乐与充满渔家风情的渔舞了。那挂在船头、蒙着红布的渔鼓,是我小时候为数不多的玩具之一。即使是一个人时,只要抱着渔鼓敲敲打打、说说唱唱,瞬间就会感到温暖,那清冷的湖面也变得热闹起来。

如果遇上节日、“鱼走俏”(鱼汛)之类的日子,我们在出船前,还会准备渔舞。大人们会穿上漂亮的戏服,口中念着咿咿呀呀的方言俚语,双手翻飞,一段段舞蹈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年幼的我,虽然还不懂得表演的精妙,却也和长辈们一起嬉笑。从那时起,我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传承传统艺术的种子。

我开始自学花鼓,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次,我的师父李健吾看了我的演出后,决定将我收入门下,正式教授我南县地花鼓的诀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随着社会变迁、渔民上岸,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渐渐被淡忘了,“渔蚌舞”等民间舞蹈受到很大冲击。“渔蚌舞”又称“蚌壳舞”“蚌壳戏”,是南县地花鼓中的重要民间舞蹈之一,内容是渔翁与蚌仙的故事。表演时,音乐以笛子为主,辅以锣、钹、鼓、唢呐等乐器,有固定的蚌舞曲调,节奏明快,情绪诙谐,别有风味;舞蹈则有“开蚌”“扇蚌”“开蚌亮相”“甩手步”“摇装步”等动作,令人回味。

后来,随着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扶持,“渔蚌舞”等艺术开始重回大众视野,但仍面临发展乏力、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渔文化,我注册视频号发布视频、通过直播间直播演出,收获了很多粉丝,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线下来找我了解和学习。一些高校也与我建立了联系,开设了地花鼓课程。地花鼓有一些方言俚语,很多年轻人、外地人听不懂,我们边传承边创新,编排了以普通话为主的南县地花鼓节目,演出后反响强烈。

今天的渔民们已经有了幸福的新生活,但每当那熟悉的曲调响起,大家总会想起回荡在湖水声、渔家号子声中的旧时光。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将那些时光和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将渔家风情一代代传下去。(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曾毅、禹爱华、龙军、冯家照、高建进、赵秋丽、冯帆、张国圣、王斯敏;本报通讯员 甘果、宋梅、刘伟)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