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9-19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七   白露 白露
“非遗茶空间”里的“茶生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欣 创建时间:2024-06-03 14:55:00

“太音·瑶庐”将浙派“古雅气”融入茶空间的细节中,“禺沐青云”将“巧匠气”藏于茶器中……为促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系统性保护,持续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金名片,扎实做好茶申遗成功“后半篇文章”,近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推出首批25家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将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体验与茶事经营活动深度整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茶生活”形态。


▲ 安吉茶园

▲ “宋韵白茶”开展点茶研学活动

▲ 在“禺沐青云”体验传统非遗“打香篆”

▲ 径山茶宴·茶汤会体验和展演活动

“太音·瑶庐”:喝茶、赏琴

坐落在大运河畔的“太音·瑶庐”非遗茶空间,融合了茶文化和古琴两个非遗项目。“空间以杭州当地的西湖龙井、九曲红梅等茶类为主导,开展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太音·瑶庐”创始人陈成渤是国内知名的古琴演奏家,他表示,茶文化和古琴文化都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结晶,希望“喝茶听琴”成为新兴生活方式的引领或填充,通过茶文化和古琴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修养。

陈成渤介绍,21世纪以来,古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重新认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国外游客关注古琴文化,为此,“太音·瑶庐”设置有独立的古琴培训空间,在品茶空间专门打造了舞台,不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和古琴音乐会。“我们会根据每一期的音乐会主题来选取一款茶与之匹配,每一次的茶会也搭配不同的琴师和曲目。”陈成渤说。

“太音·瑶庐”2021年搬迁至大兜路历史街区,先后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参与了不少庙会、集市活动,带动更多的人来到大运河畔参观游览。陈成渤介绍,在深入践行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同时,空间还承担起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命,例如定期开展“古琴走进校园”公益活动、举办中西方音乐交流和融合沙龙,让传统民乐和西方弦乐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有一位来自杭州十四中的外教老师听到一曲古琴曲后被吸引,决定学习古琴,至今已经学习了4年。”陈成渤说。

“无论是茶文化还是古琴文化,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和古琴文化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此推动空间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陈成渤透露,目前,他已经邀请越曲、昆曲方面的专家和琴师、茶师一起打造《凤求凰》《高山流水》等融合了茶文化和音乐文化的舞台剧,努力打造出杭州运河边上的一张文化名片。

“禺沐青云”:体验“茶瓷合一”

以“唤醒新一代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记忆”为理念,以青瓷茶器、花器和龙泉特色非遗茶点为依托,“禺沐青云”非遗茶空间通过富有宋韵审美和浙江气派的茶事活动,推动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统插花艺术和黄粿制作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活态传承与融合发展。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非遗青瓷茶器、茶点、茶礼与现代生活美学完美融合的意境,更直观地感受瓷非遗与茶非遗的艺术和实用价值,该茶空间将茶、瓷合一,推出了“宋代点茶”非遗体验项目,还原了以青瓷茶盏为主要装饰风格的点茶道表演茶具,研制了符合古法点茶的茶粉,展现了古典点茶道表演。

“龙泉青瓷和茶文化融合发展,更能突出地域性,守住地域文化之根。”该茶空间创始人严少英同时也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着沉淀已久的作品,她成立了“禺沐青云”。“这为研学团队体验当地特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好的交流场所和沉浸式的体验场景,同时也让更多游客对龙泉的人文历史、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及艺术价值有更具象的感受和更深刻的印象。”严少英表示,自从打造了这一茶空间,他们每年都要接待不少国内外游客和研学团队,为提升龙泉青瓷和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严少英说,本次入选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将有效促进瓷茶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提升了产业的整体价值。“这也对‘禺沐青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围绕‘非遗茶生活’的应用场景,开展跨项目、跨类别联创,让传统工艺与非遗技艺自然联动。”

“宴茶·径山筑”:“茶+万物”

周方林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炒制技艺传承人,2022年,他在杭州径山镇创立了“宴茶·径山筑”。在这里,他打造了径山茶溯源展示区、径山茶宋韵文化展示区、径山茶文创展销区、径山茶艺非遗工坊体验区及青少年研学基地。2023年,周方林在径山茶艺非遗工坊带领区级径山茶炒制技艺传承人刘伟开展了径山茶炒制活态展示100余次,参与体验的人数超2万。

与此同时,周方林的女儿周颖在手把手教游客做点茶。“将团茶碾成细末,放入茶盏中,先注少量沸水调膏,再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90后”周颖在父亲“振兴径山茶”信念的影响下,大学毕业后回到径山,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推广家乡的茶文化。

近年来,周家父女联合周边茶园、茶厂,推出非遗径山茶炒制体验、径山点茶、柚子茶制作体验等茶事活动;开发了非遗旅游线路,将径山寺、径山村、陆羽泉公园、双溪禅茶步行街等非遗体验点串联成线,让游客在径山寺感悟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创新茶衍生产品,推出围炉煮茶等体验活动,以及首个以径山茶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宋韵文化互动体验项目——径山宴等,丰富了农文旅体验和消费场景。

周颖认为,时代在发展,茶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周颖以创新方式传播茶文化,推动主题线路、特色庄园以及剧本杀、研学等业态蓬勃发展。2023年,周颖带领径山茶仙子团队开展“茶非遗”活态展示150余次,参与体验者达10万,大大提高了茶空间的收入,扩大了径山茶文化的影响。

“自入选‘非遗茶空间’以来,‘宴茶·径山筑’客流量较往年增加30%,以非遗体验为主的订单占了60%左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径山茶。”周方林说,下一步,“宴茶·径山筑”将继续以“茶非遗”的传承弘扬为核心,依托茶园、茶场、大径山旅游景区等周边环境,开展非遗茶生活的营造、展示、服务与交流,同时深化“茶+万物”,丰富茶产品品类和体验方式,满足消费者高品质的需求。

“宋韵白茶”:茶文化“赋魂”

闻一缕意韵悠长的茶香、品一口滋味鲜爽的茶汤、学一项匠心独运的非遗、看一眼窗外绿意连绵的千亩茶田……走进安吉县古城村的“宋韵白茶”茶空间,开启对江南茶园的专属记忆。

作为安吉的地标性产业,近3年来,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亩,年产量达2008吨,产值30多亿元。为进一步探索安吉白茶的产融空间,2010年,“宋韵白茶”非遗茶空间的主体——“宋韵白茶”传统技艺工作站建成,以服务安吉白茶产业发展为核心,以茶文化赋魂、茶产业赋能、茶科技赋力,着力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科技研发、衍生品开发、茶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如今,这里建成了全长40公里的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和“宋茗茶博园”安吉白茶主题景区,形成了安吉白茶生产、茶科技研发、茶技术推广、茶品牌展示、茶文化交流、茶文化科普基地等综合功能叠加的国际化茶主题生态农业文旅度假综合体。

据统计,2023年,安吉吸引游客2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24亿元。依托茶叶、竹、生态旅游等产业,安吉县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08年的9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9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41元,村强民富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今年,茶空间新增了多项非遗体验和研学项目,包括宋韵点茶、老茶饼制作、植物拓印、茶香制作、竹编等与茶叶相关的非遗技艺体验和茶事活动、围炉冰茶煮茶等业态。”浙江安吉宋茗茶博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束永香告诉记者,小小的茶空间在农文旅融合中逐渐找到了发展新路径。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枕水听风,品茶听戏

成立于2020年的“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以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为核心,集合了绍兴市30余项非遗资源,是一个集中展示绍兴优秀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生动实践的窗口,也是一个推动非遗保护成果社会共享的阵地。“越红·绍兴非遗客厅”总经理杨思班介绍,在成立的4年时间里,已开展非遗展示展演、非遗研学等活动500多场,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主要由茶道美学、迎恩书场、非遗研学和非遗空间四大主题组成。其中,茶道美学以越红工夫茶为核心开展饮茶服务、茶事接待、技能培训等,迎恩书场融合越剧、莲花落、绍兴摊簧等越戏开展周末演出活动,非遗空间融合越茶、越器、越酒等绍兴特色进行非遗商品的展示展销,非遗研学则以茶道茶文化为核心,涵盖越红工夫茶制作、戏曲曲艺、宋代点茶、棕榈叶编织、绍兴花雕制作、竹编、唐代茶饼制作等体验项目。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所在的迎恩门风情水街是浙江省高品质步行街,同时也是国家3A级景区,门前浙东运河流淌千年,文化底蕴厚重。下一步,“越红·绍兴非遗客厅”将以“运河文化+茶+戏曲”为新的突破方向。“一方面,我们在迎恩门风情水街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与浙东运河博物馆已开始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游线,‘聆听运河不息的脉动,品味越红四溢茶香’将成为一条茶文化研学的经典线路。另一方面,我们正在筹划‘迎恩书场’的常态化演出,5月的4场试演,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观看,预计在暑假期间,将正式开始常态化演出。”杨思班介绍,接下来,“越红·绍兴非遗客厅”将聚焦绍兴夜消费和茶文化研学,做好“枕水吹风,品茶听戏”的文章,把非遗茶空间打造成更具文化辨识度的茶生活客厅。

“入选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杨思班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绍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接下来,“越红·绍兴非遗客厅”将把迎恩书场的可持续运营作为重点工作,实现空间发展与非遗传承的共融共享。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