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当辽宁省博物馆的最后一道闭馆铃声响起,2025辽宁非遗夏博会的5天欢乐嘉年华落下帷幕。这场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演艺事业交流中心和辽宁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文化盛宴,热辣滚烫,玩出了“文博+非遗+旅游”的混搭组合,沉浸式体验直接拉满。
亮点爆棚
从指尖体验到视觉狂欢,非遗玩出“新花样”
这场盛会的精彩,藏在每一个可触可感的细节里。
50多项非遗集结,老手艺撞出新浪潮
本次博览会以多维创新构建沉浸式非遗体验,集结了50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传承人,实现四级项目体系全覆盖,涵盖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及民俗等多个门类,精品项目集中亮相,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
15场户外展演,把夏博会变成文化剧场
每天3场的室外互动展演,是最热闹的文化剧场,吸引了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不少人特意掐着时间来等开场,展演区前的小广场围得满满当当。古琴悠扬奏响千年意境,辽西木偶一抬手就神韵兼备,螳螂拳的刚劲招式更是让观众忍不住拍手叫好。“带娃来看木偶戏,他居然跟着传承人学起了动作,回家还吵着要学非遗!”长春游客王女士的朋友圈里,满是孩子与非遗演员互动的笑脸。
沉浸式体验,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在匠心体验区,“零基础”也能变身非遗手艺人。跟着老师傅学做毛笔,亲手蘸墨写下第一个字时,仿佛与古人隔空对话;跟着传承人推起小磨,研磨出的艾蒿香丸,成了最特别的伴手礼;在面塑传承人的指导下捏出的面人,憨态可掬,是孩子们眼中最珍贵的“艺术品”。“原来剪纸不止是剪窗花,还能做出这么多新潮图案!”第一次尝试剪纸的大学生小林,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了手机壁纸。来自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的格致工坊也出现在体验区,雕版印刷的现场拓印活动桌前挤满了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的留学生,他们亲手用软糯轻盈的宣纸拓印出古朴的图案文字,兴奋地挤在桌前拍照留念。
“剪纸天团”组合拳,实力太顶了
5个剪纸项目同台献艺,每一款作品都独具特色,引得大家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剪纸组团展示成为本次博览会的一大特色亮点。国家、省、市三级共5项非遗剪纸技艺在此汇聚,国家级非遗项目岫岩满族剪纸以对称构图与夸张造型传递满族民俗风情;省级非遗项目初春枝满族剪纸用饱满画面与磅礴气势彰显原始古拙之美;市级非遗项目中,冯元平剪纸融合南北流派之长,辽阳剪纸结合满汉文化技法,满族伊尔根觉罗剪纸创新融合传统纹样与潮流元素。老匠人、新生代同台献艺,通过生活化设计推动剪纸艺术“跨界出圈”,多层次展现辽宁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锡伯族文创展区让人挪不开眼
展会特别打造的锡伯族文创展区更是宝藏聚集地——辽宁传媒学院的师生们用他们的巧手和匠心,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推出丝巾、书签、钥匙扣、团扇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诉说着古老民族对美的追求。让人们在欣赏、购买中触摸到民族文化的温度,打开生生不息的审美密码。
义县组团参展,妥妥成亮点
在本次展会中,义县作为重要参展单位,携丰富的非遗资源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精彩登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细腻与巧思、义县满族香荷包制作技艺的雅致与精美、义县石头画的灵动与独特、义县撕纸的浓郁与质朴,还有义县水豆腐的鲜嫩与顺滑、义县清真金氏熏鸡的扑鼻香味、义县全羊汤的醇厚味道,充分展现了义县非遗的独特风貌和传承人的满满热情。
非遗印章火了,成网红打卡地
最让人惊喜的是免费盖非遗印章的队伍,从开展第一天就排起了长龙。印章设计融入了各非遗项目的特色元素,每一款都独一无二。很多人每天都来,就为了收集不同的印章,有人专门带了漂亮的本子,盖满了整整一本,骄傲地说“这是最有意义的纪念品”。
好评连连
从传承人到观众,纷纷为非遗“打call”
这场盛会的温度,藏在每一句真诚的反馈里。
主办方点赞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凤满说,此次夏博会,我们通过“中心搭台、机构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以‘文博 + 非遗 + 旅游’的创新模式,让非遗融入大众生活,显著增强了辽宁非遗的知名度,有力塑造和提升了“辽宁文化IP”的影响力。同时,博览会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与辽宁优品、青企好物等合作,推介辽宁名优物产,搭建华为智能体验空间,让科技赋能辽宁非遗之美。在培育非遗项目内生动力的同时,将文化繁荣势能切实转化为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实效动能,探索出“以文兴业”新路径,是落实“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传承人这样说
对于本次博览会,非遗传承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岫岩满族剪纸传承人王新立说:“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大舞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技艺,也让我更有信心将这份传承继续下去。在这里还能和其他传承人交流,学到很多新的思路。”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凤艳在现场展示技艺时,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她感慨道:“看到大家对老手艺这么感兴趣,我特别欣慰,希望通过我的展示,能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观众乐开怀
“本来是来逛博物馆的,结果被非遗‘圈粉’了!孩子在传习区跟传承人聊了半小时,回家就查了好多非遗故事。”沈阳市民李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观众的感受。“带娃来体验制笔,他现在天天吵着要练字,这比看动画片有意义多了!” 沈阳宝妈的朋友圈获赞无数。河北游客则在社交媒体晒出满满一本非遗印章:“逛省博、看非遗、盖印章,这趟辽宁行不虚此行!”
声量破圈
全民关注人气旺,媒体聚焦成热点
这场盛会的影响力,藏在每一篇报道、每一次转发里。
这场盛会不仅赚足了人气,更收获了满满的关注度,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辽宁日报、北斗融媒、学习强国、辽宁日报国际传播中心、沈阳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聚焦盛会,从不同角度对博览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发布相关稿件。社交媒体上,#辽宁非遗夏博会#等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在博览会上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这些宣传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辽宁非遗的魅力,吸引了更多人关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价值深远
从文化传承到文化自信,非遗能量满满
活动期间,尽管夏日炎炎,但辽宁省博物馆内人潮涌动,5天合计参观人数达109707人。这场盛会的意义,远不止于5天的热闹。
非遗从“遥远岁月里走出的传统”变成了“生活里的常客”,年轻人成了非遗“新粉”,半数以上的非遗作品和文创买家是90后、00后,“辽宁文化IP” 更响亮了。从展陈架上的作品到年轻人追捧的潮品,从老艺人的坚守到全网的狂欢,这场博览会让更多人看见:辽宁非遗,既守得住传统,又玩得转创新,绽放出别样的光彩。2025辽宁非遗夏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也为辽宁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本次博览会虽已落下帷幕,但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脚步从未停歇。那些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现场观赏的精彩展演、深入交流的传承故事,都成为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文化记忆。未来,辽宁非遗必将在守正创新中,以更多元的文化活动照亮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时,为地方发展贡献更多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