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14   星期二   农历八月廿三   寒露 寒露
字里识遗丨这些关于传统节日、节气的非遗项目小知识,你了解吗?(第三期)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刘爽 创建时间:2025-10-09 14:50:00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自2022年起推出字里识遗专题。今年,我们将延续拓展已有系列内容,通过解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称中的不常见汉字、易误读误写的汉字,了解该项目的文化内涵。

我们分五期为大家带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涉及传统节日、节气的不常见汉字,一起认识这些汉字并掌握正确读音,感受这些项目丰富的文化信息。

第三期我们来认识“珲”和“碌”这两个字,并了解两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元宵节(瑷珲上元节)和元宵节(辽西朱碌科黄河阵)。

一、元宵节(瑷珲上元节)

“瑷珲”,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河市的东部,在史书中也作“爱呼”“艾浑”“艾浒”“爱呼伦”等。为了简化生僻字,根据国务院文件,1956年由“瑷珲”改成“爱辉”。对于“瑷珲”的解释,大体上有两种,一是蒙古语“可畏的武士”的意译;二是满语“母貂”之意。现在的爱辉区是黑河市唯一市辖行政区,有汉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27个民族,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来源:爱辉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爱辉文旅”微信公众号)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等。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在《太初历》中,元宵节已成为了重要的节日。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元宵节习俗初具雏形,唐宋时期,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逐渐形成了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元宵节(瑷珲上元节)是集汉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重大民俗节庆活动,主要流布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其文化表现广泛分布于清代瑷珲城所辖区域。

瑷珲上元节有“立灯官”“闹秧歌”“抹花谜”“布阵容”“滚冰卖病”等传统民俗活动。2021年,元宵节(瑷珲上元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代内阁中书杨锡恒所作《艾河元夕竹枝词》记述了雍正时期瑷珲城的上元节盛况。以四首绝句的形式,记述了上元节“立灯官”、“布阵容”、闹秧歌、迎神赛社等习俗。

历史上,官府会在上元节前封闭印信、停止办公,这一期间需要“立灯官”,主持事务。灯官在上任前要进行“布阵容”仪式,最前方是大旗领队,后面有红色招牌,上面写着灯官的姓名和头衔,随后灯官坐轿出场,灯官左右分别是身着黑红服装的8位衙役,灯官夫人骑马紧随,后面有猫灯、虎灯、五谷瓶。


瑷珲上元节现场(来源:“今日黑河”微信公众号)

在上元节晚上会“闹秧歌”,秧歌队走街串巷来到官府及商户前表演,家家户户鞭炮齐鸣以示欢迎,寓意新年顺心遂意。在“闹秧歌”之后,人们会来到黑龙江边,坐在爬犁上冲下江岸,高喊“卖病”,寓意将疾病抛在身后,新的一年百病全消。

二、元宵节(辽西朱碌科黄河阵)

“朱碌科”是一个地名,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是蒙古语“聚力革”的谐音,意思是“心脏”。朱碌科黄河阵又称“黄河会”“跑黄河”,是在九曲黄河阵的基础上,增加了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于一体的民俗活动,既有游乐健身的性质,也有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寓意。2021年,元宵节(辽西朱碌科黄河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碌科镇黄河阵图(来源:“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根据《建平县志》记载:“上元张灯设放花炬,村庄多制黄河九曲灯,男女竟夜游绕,曰‘跑百病’。”

现在,每年进入正月,会首便组织村民筹备相关事宜。正月十三按图谱布阵。朱碌科黄河阵为16方城,按照周易九宫八卦的方位,以传统图案“富贵不断头”接续相连而成。

阵门面向弥陀寺寺门,中心用支架竖起一根铁杆,上面放置一个用红纸糊皮的木制斗作为镇阵之宝“混元金斗”,里面放松枝、玉米、谷子等杂粮。以铁杆为中心,在底下围成一个大方城,用来供奉“三霄娘娘”。

“混元金斗”(来源:“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黄河阵制作完成之后,正月十四下午到弥陀寺请“三霄娘娘”入阵,晚上鼓乐响起,男女老少来跑黄河阵,入阵时由右门进入,左门出来,顺序依次为西北、西南、东南、东北、正东、正南、正西、正北、阵中心。

每转过一个弯,就意味着克服了一个挫折,象征着一年都能够消灾祛病、万事顺遂。人们为了向“三霄娘娘”求子,还会到阵中去“偷”灯。如愿得子后,需在次年的黄河阵上以还灯或还灯油的方式还愿。正月十五,各村的秧歌队举着“五谷丰登”的横幅,到黄河阵绕阵而舞,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