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春风送暖,万象更新。
2021年4月11日上午9点,中国关心下一代核心素养培养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实践”线上公益论坛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中社院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联合主办,上海社科院丝路研究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河南省旅游协会、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杂志社特别支持。
此次论坛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提升青少年非遗传承意识与素养,用文化自信引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非遗资源为教育实践赋能,教育实践为非遗保护助力”成效。以理论探索和实践案例为核心内容,以助力学生学习素养与能力培育为宗旨,以构建“非遗进校园”课程评价体系为目标,联合高校和产学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协同打造“非遗传承保护,学术成果转化”公益平台,为促进青少年实践教育及关键能力培养,助力国家“以旅张文,以文促旅”的文旅溶合战略发光发热。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系主任萧放教授主持,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晶龙主任做主旨发言,中国关心下一代核心素养培养计划负责人吴以平、课题执行负责人研究员林加做主题发言。
萧放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上,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实践的政策解读”、“校园语境下的非遗教育实践”、“岁时节日和诗词吟唱相关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教育实践”等议题,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委党校、山西大学、辅仁大学、人民网等知名学府高校、学术机构与媒体的专家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多年研究经验的专家针对非遗保护和教育实践发表的理论阐述,又有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针对教育实践分享自己的经验与看法。会上大家思维踊跃,畅所欲言,理论与实践交相验证,佐证和支持彼此工作的同时,也不乏新的观点与启发碰撞。
论坛最后,吴以平主持论坛闭幕式并公布了本届论坛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实践项目和优秀个人12项,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附中、北理工附属实验学校、南京市十三中、深圳龙岗中学、深圳信德学校、重庆南开两江中学、贵阳九中、贵阳八中、北师大贵阳附中、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小、常州正衡中学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等学校。此外,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羽裳诗词社还表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
主办方表示,该论坛自今年启动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举办,主题上也将更延展、更具现实关怀,希望不断凝聚和融通来自高校、学术机构等专家学者与从事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实现多领域、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与成果交流,能不断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校园教育建设建言献策,提供优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