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7-27   星期六   农历六月廿二   大暑 大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班 (第一期)暨中国高校《公约》专项培训开班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沈策 创建时间:2023-11-23 15:33:00

2023年11月22日上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共同启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班(第一期)暨中国高校《公约》专项培训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班。本次培训是为已合作开展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院校及部分研培院校的教师举办的第一期非遗保护能力建设培训。来自80所中国高等院校的84名非遗相关领域的教师,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50余名学生分别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参加了开班式及培训活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喻剑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先后致辞。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教育处干部王咏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师苏珊·奥格、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应邀在当天授课。开班式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郝庆军主持。

喻剑南致辞

喻剑南表示,本次中国师资培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师资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非遗师资主题培训的又一次深化和拓展。此次培训通过多部门合作和进一步调动院校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举措,是在中国院校开展非遗专题培训的一次全新有益的尝试。期待培训能够通过中国高校非遗师资力量的理论专业知识分享和保护实践经验交流,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助力中国非遗保护事业更好发展。

郝庆军主持会议

夏泽翰通过视频致辞

夏泽翰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本次师资主题培训班的举办,并由衷感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支持。他认为,在纪念《公约》通过20周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欣喜地看到了中国致力于保护活态遗产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这不仅体现在中国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并且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实施开展了众多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活态遗产振兴项目。他强调,在实施《公约》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个层面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并坚信能力建设和网络拓展的重要性,在这方面,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成为了坚实依靠,并邀请广大国内高校积极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网络”(APHEN-ICH)。

培训班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教育处干部王咏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师苏珊·奥格,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分别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综述:关键概念、机制及新兴主题和旅游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化传统的复兴与重建”进行了专题讲座。

王咏乾授课

王咏乾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职能、治理结构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现有姊妹大学和教席项目的机制体制和申办流程,并与现场部分高校学员就经费资金、具体项目等疑问进行交流问答。

苏珊·奥格授课

苏珊·奥格通过世界范围内非遗保护案例的分享,强调《公约》是一部开放而灵活的法律文书,关注的是有存续状态的活态遗产,并更加聚焦当下和未来的非遗保护,社区参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介绍了当前国际社会出现的“非遗与教育”“非遗的经济维度”“紧急情况下的非遗保护”“支持土著民”“可持续发展”等新兴主题和动态发展趋向。

萧放授课

萧放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流动性、生态性、共享性,但最根本的是精神属性,中国未来非遗保护要明确保护目的,尽力避免舍本逐末,重“器”轻“道”。他以传统节庆、传统文化的实践调研为依据,剖析了《公约》关于非遗定义的核心观念、非遗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重建的现状,提出了对地方文化传统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此次培训还将持续两天,内容将围绕物的意识形态化历程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范式转变下底层逻辑的强化路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知识体系与学科建设、非遗保护中的法律问题、世界遗产与人类非遗的文化理念和社会实践、历史原境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给予、从过程性保护理念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世界遗产中价值与评价标准的过程性及其形态学阐释等主题,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非遗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领衔授课。(摄影:周奇 刘爽)

编辑:杜丽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