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如何消得此良辰——正月十五“闹元宵”(中篇)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江晓雯 创建时间:2017-02-10 15:58:00

柳林盘子会盛况

柳林盘子会-“盘子夜景

二、民间社火等民俗活动

1、柳林盘子会

“柳林盘子会”又称 “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以元宵节为高潮。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作非常精美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也就是放大的神阁子,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分四角,六角,单层,双层等多种形式,其建筑材料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料制作而成。这种木制的小阁楼按其自身的结构形式分设出几个甚至十几个神龛,分别供奉着天官、财神、送子娘娘、观音菩萨等。它实质上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浓缩性寺庙。

  “盘子会”距今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它一般是以街坊邻居集股投资制作而成。据介绍,民国年间柳林的盘子就不下五十余座,目前保存最古老的是清朝光绪26年穆村江曲的木刻盘子。现在柳林盘子共有200余座。

  柳林盘子会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上苏庄拜灯山

上苏庄拜灯山是民间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时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作为民间传统民俗的拜灯山,其产生的历史与上苏庄古堡的建立同步,原是该村为敬火神而开展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到了明朝末年,弦子腔、道情戏传入上苏庄,拜灯山与民间戏曲同在正月的元宵节期间进行,成为固定的祭祀形式。清咸丰年间,上苏庄有了民间戏班,人们将拜灯山和民间社火、民间戏曲相融合,形成了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一套完整的群众性民俗社火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点灯山时,首先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一一注满油。夜幕降临后,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灯火字画。拜灯山时,选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扮为“灯官”,坐在由四名青壮年村民扮成“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村里戏班的演员粉墨浓妆伴其左右,在社火队伍中“老王八”和“老妈子”的引领下,从堡门外进堡,率村民及观光者一路敲锣打鼓到灯山楼前祭拜。拜灯山后,祭拜队伍返回途中在堡中心伴随锣鼓点开始耍社火,或舞蹈,或嬉戏,表演者和观众共同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最后是唱大戏,当祭拜队伍和群众由堡内涌出堡外时,戏楼前已经张灯结彩。这时,鞭炮鸣,鼓乐起,大戏开,由村戏班子演员为村民演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拜灯山民俗社火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活动主要分布于闽西的连城县、永定县、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五个客家聚居地。各地民俗活动基本相同。主要活动有游大龙、以连城县姑田镇最为有特色和规模;客家走古事,以连城县罗坊乡、永定县抚市镇为代表地;客家花灯,以连城县庙前镇、宣和乡、四堡乡,永定县的抚市镇,长汀的汀州镇发展得较好;客家烧炮,以连城县新泉镇、武平县永平乡、永定县湖坑镇等发展较好。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泉州闹元宵习俗

在泉州,闹元宵主要是闹花灯和民俗踩街,还有应节食品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岁时习俗,名闻遐迩。

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即“出丁”,寓意人丁兴旺。明清以来,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

踩街即化装游行。一阵阵化装的队伍,亦步亦舞,或装扮故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或载歌载舞,欢乐洒脱,如疯似狂;或鼓乐喧天,高亢激越,威震八方;大型艺术彩车饰以各种灯光音响,造型别致,巧夺天工,穿插其间,形似一条异彩纷呈的艺术长龙穿梭于长街广场。有民间传统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妆人、抬阁和各种地方戏曲、民间音乐舞蹈、南少林武术表演项目等。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踩街路段的街道两旁,形成了两堵厚厚的“人墙”,在中心表演区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金龙舞起来,铿锵的锣鼓敲起来,腰肢扭起来,舞步跳起来。诙谐风趣,粗犷豪放,一路欢歌……一个个精彩的表演鱼贯而过,令市民们目不暇接,笑声、欢呼声、感叹声,演绎着泉州元宵夜的无限精彩。

泉州闹元宵习俗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前童元宵行会-行会队伍聚集在大秧田头

前童元宵行会-闹元宵

5、前童元宵行会

正月闹元宵习俗全国各地都有。浙江宁海闹元宵是以抬鼓亭、舞狮子、踏彩船、放铳花、祭祖先为主要形式的行会活动。现今宁海县所辖的前童古镇、黄坛镇还保留有元宵行会习俗。尤以前童元宵行会最为著名,从明中叶流传至今。

前童元宵行会活动内容丰富,气氛热闹。家家张灯结彩,请神祭祖庆祝丰收,以美食待客。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有鼓亭抬阁秋千、丝弦锣鼓、铳花、船灯、龙舞、狮舞等。鼓亭抬阁秋千巡游田野是元宵行会的亮点。这些器具一律朱金木雕,彰显了本地特色。“碾后街”舞蹈则表现了童氏族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祖先自创舞蹈动作、锣鼓经、工尺谱音乐,抬着鼓亭跳舞。行会队伍活动田野,感恩先祖,庆祝丰收。

前童元宵行会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6、千军台、庄户幡会

    北京门头沟千军台、庄户幡会是一种以请神、祭神、送神为主要内容,以行香走会为活动方式,通过艺人间表演技艺的口传心授,传扬人民祈福迎祥的民间习俗,为传统民俗文化搭建传承空间的文化表现形式。受过皇封的千军台、庄户幡会始于明朝,兴于清朝,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它是山村古庙会的产物,每年正月十五、十六走会,在外村民要赶回村中,这已成为两村几百年来的习俗。

    走会分主会村和客会村。客会村到达主会村后,会首见面。走会时整个队伍如一字长蛇连绵一华里,其间进行表演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全体村民每年正月十四晚上都要到古刹龙泉庵朝拜各姓氏祖先牌位,并在庙前供上大俵,请各路神仙共度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正月十五早晨,幡会会档大鼓会、音乐会、秧歌会集聚古刹,先由音乐班吹奏,后吵子班进行打击乐演奏,随后各会档依次表演完毕,幡会开始。庄户村幡会从龙泉庵起会,请起十面大幡,走出龙泉庵庙,每面幡需五六人,共需六十余人,按幡位大小一字排开,正月十五下午三时从庄户村去千军台村口会合,两村幡会会档穿插其中,气势极为壮观。

千军台、庄户幡会,是京西地区独有的民俗画卷,反映了当地百姓的民间信仰。幡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在华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猜灯谜

元宵节除“观灯”外,另一与观灯有关的雅举风俗就是“猜灯谜”。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自南宋起,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民国年间,北京大栅栏内的同仁堂瑞蚨祥等商铺前都有猜灯谜活动,猜中有奖。那时有商铺曾挂出告示:猜中者“奖苹果三千”,而有一猜中者去领奖,却给的是插着三根牙签的一个苹果,成为当时的街头笑谈。

元宵猜灯谜的习俗,至今仍在各地广为流传。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