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9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二   
在一张红纸上书写人生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洁琼 创建时间:2015-06-03 10:28:00


高凤莲(中)与刘洁琼(右)在非遗展示会上

  1996年正月,我和母亲高凤莲(延川剪纸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化馆举办的民间剪纸培训班。母亲盘腿一坐,淡定自如、胸有成竹地剪着。剪子是银马,红纸就是家乡的黄土高原,她娴熟地在家乡土地上奔跑着,不到一会儿工夫,一朵红彤彤的“花”便神奇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我眼里,母亲就是世上最美丽的“花神”。

  我不禁手痒心动,要母亲指导我,可她就撂了几句话:“靠心去铰,女大自巧,狗大自咬。那是一圪垯纸又不是肉,如果是你的肉铰上疼哩,纸铰上又不疼,瞎剜冒铰(随意),想咋铰就咋铰。下剪子狠一点,摆的劲越大越好,就像刀砍斧凿,这样铰下得花让人看起来好像胳膊腿在动哩,眼睛扑闪闪地在看人哩……”

  接着又说我是“拙女子”,没有一点点像她高家女子的“巧手手”,教下的是死的,自个儿慢慢想的是活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才真正感受到母亲并非保守,独自享受艺术的欢乐,而是想以此来启发和培养我的想象力,引导我领悟生活的真谛,把握再现生活的技巧。后来,我铰的花样被寄给中央美院的靳之林教授,靳老师看了非常激动,说:“好啊!年纪轻轻的她敢这样大胆自如地剪,潜力很大,将来又是一个高凤莲。”

  2005年,母亲请绥德汉墓画像石刻艺术的传人将我们的剪纸花样拓在石板上,刻成当代窑洞民居画像石。有许多专家学者看过我们的石刻说:“有原始图腾的文化内涵在里面,有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感觉。”

  多年来的创作和实践,让我飞出了黄土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也曾多次受邀出国讲学,传播剪纸文化。有许多人好奇地问我:“为啥你的剪纸与众不同?”因为剪纸就在我的心上,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铰。我觉得剪子是女人掌管的,譬如铰花剜出的碎纸片在别人看来就是一块小废纸,可到了我的手里,小纸头就可以变成我的精神世界,成了飞舞的凤凰:在黄土高原上,三哥哥拉着四妹妹的手,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

  2011年,黄土画派刘文西老师一行来延川采风,他把我铰的碎花放在手心里摆弄了半天后,嘿嘿一笑:“她们在唱歌、跳舞,真像活的。”其实,我的剪纸就是活的,活在我的心里。

  我没上过专业学校,更没学过绘画,我的剪纸是生活的积累,更是我真实生活的再现。好比我们陕西作家路遥,他用一支笔书写了《平凡的世界》,而我用剪子来抒写我的人生——我丈夫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于生计,很少回家,我就和这些纸花对话,边摆弄边唱“一对枕头两条毡,长下一个枕头短下一个人。你孤身一人出门在外做买卖活受罪,我灰不塌塌的坐在麻油灯下两眼泪汪汪的铰花花,眼泪珠珠滴在我的红绣鞋上,好似孤雁落沙滩……”这是我真实生活的告白。

  我所铰的大幅剪纸,大多以黄河、陕北的民间生活为主题,就像陕北人的性格,豪迈、朴实。只要拿起剪子,创作的激情就如脱缰野马,灵感如源泉般不断涌现,这就是我所铰的花样无可替代之处。

  其实,我特别喜欢唱陕北的信天游,一天不哼两句心发慌。那些听起来让人耳烧心跳、唱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词曲调,表露出了陕北人民直率、粗犷、豪放的内心世界。我把有声的信天游和无声的剪纸结合起来,一边唱一边铰花。把《走西口》、《打酸枣》、《兰花花》等10首信天游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剪纸作品《黄土地上的信天游》。

  在年复一年的创作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艺术品,还有对传统文化的思索、继承和发扬,也让我更深地了解了家乡的文化根脉——黄河文化无穷的魅力和汲取不完的营养。陕北剪纸离不开这块人杰地灵的肥沃土地,把它传承下去是我们一代一代陕北剪纸艺人终生奋斗和固守的信念。家族传承是不可替代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家族的剪纸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传的不仅是技巧,还有文化和智慧、吃苦耐劳的精神。

  千言万语一句话:“剪纸招我魂,朋友暖我心。”这就是我的剪纸世界。

  (作者系陕西延川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