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文庙祭祀音乐原有两位传承人,一是邱少求,一是刘百祥,他们是民国期间文庙祭祀音乐最后的两位乐生。2009年,当湖湘地理记者寻访古乐时,曾听两位耄耋老人细细讲述半个多世纪前的见闻。
1月8日,我们重访文庙祭祀古乐,得知刘百祥老人已于去年仙逝,84岁的邱少求老人,成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最后一位老乐生。他很担心,哪天自己眼睛一闭,就再也看不到古乐的复活。
根据老人的讲述和《浏阳古乐》一书,我们试图整理还原文庙祭祀大典。或许今年清明期间,大家便能亲眼看见这些场景。
民国时,进文庙执祭礼者是礼生、乐生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悦耳提到孔庙祭祀大典,就不得不先说说主管祭祀的礼乐局。这个机构在编创了浏阳祭祀乐舞后成立,专门掌管乐舞教育和演出。
礼乐局每三年招收一次年纪小的新生,每次约六十名。民国时期,邱少求父亲是读书人,非常重视儒家文化,9岁那年,父亲要求邱少求去礼乐局学儒学,学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乐舞。
小孩子要进礼乐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三年招一次新生,一般都是本籍子弟,由当地有名望的人引荐。先来考试,项目包括目测和作文。“目测”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有点“外貌协会了”,要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口齿清楚,声音悦耳。“作文”是要求新生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的理解能力。过了考试,还有“政审”,原则上录取的学生都出自读书人家,就算录取其他人,也是士农工商的正经人家子弟能够入围。当时被拒之门外的行业背景主要是娼(妓女)、戏(唱戏的)、艺(吹鼓手、杂耍者)、走(剃头挑担的)和长席(乡间司席跑堂者)。
邱少求很幸运地被录取了,那时,小孩能进入礼乐局是倍儿有面子的事。邱少求先是当跳舞的舞生,十六七岁升级为吹篪的乐生,更上一个等级是行礼仪的礼生,礼生必须乐舞俱佳、品行端正、娴熟礼仪、声音洪亮。
乐生做得好就能升级为礼生。礼生在当地很受尊敬,民间婚丧喜庆都要请礼生去主持典礼。礼乐局的规矩非常严明,学生们除了不能吵架打架破坏公物外,甚至不能高声喊叫,不能到处跑,不能抢菜吃,不能自由出入,不能打赤膊打赤脚,而且还不能唱戏曲。孩子一旦被录取,终身在籍,每年都要按时参加祭祀典礼(清朝是每年春秋两次)。
“宰牲”令下,屠夫挥刀奔向牲口,先完成的能拿奖
每年的八月二十七日,是祭祀正日。祭祀所需的两百多名“工作人员”都由礼乐局人员担任。
带领祭祀的正献官由县最高行政长官担任,八名分献官由德高望重的乡绅名宦担任,然后便是一长串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员,比如司香、司帛、司祝等等。那时,现场跳舞的的舞生有六十四人,奏乐的乐声三四十人,还有歌工二十人。可真谓一个庞大的组织行为了。
不过在此前几天,大家就要忙碌。
先是二十一日那天,礼乐局200多人都要来报到,集中培训一周。逐个考核,名为“挑”。二十五日晚上九点,礼乐局演乐厅正面悬挂孔子画像,大家穿戴好“蓝衫方巾”,进行“大演”,也就是彩排。(民国是二十六日搞彩排)
二十六日最忙。中午,礼乐局要将所有参加祭祀人员的名单写在大红纸上,敲锣打鼓地送到县衙里去,由县官升堂审阅,盖上县政府的章子,是所谓“请榜”,之后张贴在文庙的墙上“公示”。
随后进行“监牲礼”,这天要宰杀40多头祭祀用的牲口。点好香案行礼后,当等候在“宰生所”的屠夫们听到礼生高喊“宰牲”时,都会奔向各自要宰杀的牲口,捉住宰杀。
屠夫们为何这么积极?因为谁能最先完成,并将祭牲背到大成殿,安放在孔子神位面前,就能拿到事先放在那里的“红包”。
孔子可以享受“太牢”待遇,就是牛、羊、猪各一头,是去了毛掏了内脏整只牲口,其他的如“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还有子贡、朱熹等“十二哲”,就只能享受“少牢”待遇:一头猪一头羊,没有牛。
祭品种类十分繁多,傍晚时,各类祭品都摆上来,中间放四样:稻米、高粱、黄米、玉米。两边素材有笋子、芹菜、韭菜等等;荤菜就更多,兔肉、鹿肉、虾肉、鱼肉、牛百叶等,每个祭品都有它固定的摆放位置。
东西摆好以后,大家都不能回去,要在文庙里等着。
一场祭祀活动,单单祭品都很耗费资金了。仅仅按40头猪算,就相当于现在的16万元。
不过不用担心礼乐局付不起钱。创建乐舞在当地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当地很多地主大姓都给礼乐局捐钱捐地,因此礼乐局拥有田租三千多石,是全县最大的公产之一。
今年祭孔:浏阳花费50多万元搜集族谱,艰难恢复古曲
为在2015年“复活”文庙祭祀大典,浏阳市文广系统十分忙碌。
该系统只有200多人,却抽调了80多人分别充当歌工、乐生、舞工、礼生、执事,定期进行整套仪式的培训。又派人奔赴曲阜、武汉等地,复制部分古乐器和祭品盛器,走访各处筹备服饰、道具,目前光服装、道具就花费十多万元。
此前,浏阳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乐谱资料,花费五十多万元,终于艰难地将古曲恢复;2014年6、7月份组织文体局专业演员录制古乐。复制部分乐器仍需300万元,2014年12月,资金已经部分到位,浏阳便购买了大钟和大鼓挂在文庙,按照以往祭孔活动的需要,浏阳还对部分文庙设施进行了复原。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明年(农历年)春季的祭祀首演,”浏阳文化馆副馆长王娜娜说,“希望我们的祭祀大典能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为浏阳古乐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迎神、送神,都配有相应乐章,祭祀约两小时后天刚亮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诞辰。值得一提的是,浏阳给孔子过的是农历生日,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给孔子过的是阳历生日,也就是9月28日。不过据邱少求所言,不知为何,民国时给孔子过的是阳历8月27日的生日,演奏的乐调是“十二律”中对应农历七月份的夷则律。如果明年开祭就不用担心具体日期的问题,因为2015年应该是行春祭,暂定清明期间。
凌晨2时,主祭官、陪祭官、乐生舞生全部穿好礼服。主祭官的衣服最打眼:头戴长方形前后缀有丝绦的青帽,身穿红黄蓝三色蔡文的蓝衫,腰束玉龙带,脚蹬朝靴。其他人一律蓝衫方巾。
凌晨3时,祭祀就正式开始。《浏阳古乐》称此时的浏阳文庙应该是“香烟袅袅,灯烛融融,缭炉中火光熊熊,众人敛气屏声,万籁俱寂”。
通赞生高唱:“行大祭礼——”,全场肃立。东边通赞生唱击鼓,鼓声起;西边通赞生唱敲钟,钟声起。30多个乐生从大成殿里出来,64个舞生跟着从左右两个凉亭里出来,沿着东西走廊走一圈后到大成门,再各自返回原位。
随后迎神,乐生奏乐,全体人员的脸转向南面天空,仿佛在等待神人降临,转身面对孔子牌位。众祭官依次上香,三跪九叩。接着初献礼、次献礼、终献礼,八音齐鸣,舞生分别跳一次干戚舞和两次翟龠舞,祭官献礼,读祝生读祝文。
神明们享受完祭品,东西就可以撤下去——送神。这几个环节都配有相应的音乐乐章。
最后,司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一同走到缭炉前把它们烧掉,祭祀大典就此完成。
整个过程约两个小时,行礼完毕后刚好天亮。
搞完祭祀,所有工作人员都没有工资,纯属义务劳动要是在清朝,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回家。民国后,大家就没有肉分,肉都归了礼乐局的大食堂。有时候礼乐局也只是临时“借用”一下附近屠商的牲口,宰杀好打完祭以后,再由屠夫自己搬回去卖掉。这些打过祭的胙肉一进入市场马上会被居民们高价抢购一空,吃胙肉是有福气的象征。但这天早晨大家可以免费吃早饭。
现在为迎接2015年的首次春祭,我们看到,浏阳已经给文庙安装上钟和鼓,木匠们也在文庙里赶制祭祀用的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