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0-26   星期六   农历九月廿四   
云南边陲傣镇非遗技艺手工造纸欲“登台唱大戏”
作者:3933 创建时间:2013-04-07 09:43:00



云南边陲傣镇非遗技艺手工造纸欲“登台唱大戏”
 

陈夏芸
 


    在遥远的云南边陲,坐落着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小村寨----云南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香蕉、橡胶、粮食和造纸,而造纸又是村民继承和保留的最为珍贵的一门传统技艺。

  今年74岁的玉勐嘎老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老人的家中,子女把老人曾经获得的证书、奖状、奖牌等荣誉放在一个玻璃柜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老人从小就喜欢这活计,平时在家做,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如今,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再做活,接替老人的便是她的大儿媳妇,就像50年前的玉勐嘎老人一样,干起活来如此轻巧。在老人的家门口,大量成形的白棉纸正在接受阳光的晾晒,那些明晰的经纬线就像老人脸上的“沟壑”一样,承载着多少历史。

  非遗文化遗产:手工造纸技艺

  据考证,云南临沧耿马县孟定镇芒团自然村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完整保留了中国古代造纸术“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五步流程十一道工序,经专家考证,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留存至今的“活化石”。 2006年,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地人也将手工造纸技艺称为“抄纸”,由于此技艺只传女不传男,所以,芒团寨造纸户家里,凡是成年女子都是抄纸能手,甚至刚娶进门的媳妇都要先学会抄纸。因为抄纸是他们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抄纸所得的收入占据了农户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困境:资源短缺影响市场

  玉勐嘎告诉记者:“今年市场很好卖,就是没树皮了,不然可以卖更多。”和玉勐嘎老人家一样,村民岩罕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岩罕一家全年总收入大概7、8万,光是造纸就能给他们带来3、4万的收入,因为自家并没有树种基地,只能购买树皮,而如今,树皮供应不上成为岩罕一家最大的困扰。

  近年来,芒团村傣族手工造纸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造纸的主要原料构树皮又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构树皮的短缺,已经成为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中的首要矛盾。而传统造纸产业又长期处于缺乏组织、产品低端、规模零散、资源紧张的状态。

  探索之路:“芒团经验”

  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芒团文化惠民示范村正在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以“文化富民”为突破口,寻找“芒团经验”。

  经过两年的探索,芒团村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借助企业的物资、管理和生产能力,规模化种植构树、大力发展手工造纸产业的规划。建立了一条“植树造林—树皮手工造纸—木材工业造纸—构树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链。

  构树种植基地之一的德龙村与云南春林科工贸有限公司签订育苗协议;德龙构树种植产业合作社与临沧南华纸业有限公司形成构树造纸原材料包销协议,解决构树大规模种植后,树皮造纸以外遗留的大量木材出路问题,打消了农户种植构树的后顾之忧;德龙构树种植产业合作社与芒团造纸产业合作社签订了构树皮采购协议。

  据悉,芒团村有农户151户,目前加入造纸产业合作社的有62户,2012年,在芒团手工造纸产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下,通过积极开拓市场,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销售,芒团村手工纸年产量由原来的60万张增加到100万张,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比2011年增长了80万元。

  目前,芒团村造纸产业合作社成立不到两年,仍有部分农户没有加入,芒团村支书李忠良说:“合作社就是为农户和商家搭建一个平台,让老百姓的纸卖的更好,钱袋子更鼓。”耿马县委外宣办主任郭绍华告诉记者,合作社的成立只是一个开端,等合作社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积极加入。

  2010年,芒团村成为云南省第二批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点,这些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让芒团村发生了更大更快的变化。村里小广场上闲聊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过去,吃不饱饭的日子常常有,而如今,大家衣食无忧。芒团村村民小组长赛不章抄着当地傣语兴奋地说:“我已经做了11年小组长,刚担任那时,还是茅草屋,现在都变样了。”

  为什么将芒团村作为文化惠民示范点,云南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金强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主要涉及几个因素,第一,芒团村有非遗文化资源;第二,芒团地处国门,是对‘国门文化’的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手工造纸技艺加强中缅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第三,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帮助农户富裕。现在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探索一种更好的模式和机制,变以前的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将文化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若干年后,当芒团造纸术作为一种品牌的时候,相信当地的老百姓都会有一种自信”,金强对芒团手工造纸今后的发展信心满满。

  阳春三月,生机勃勃。放眼望去,村里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洋楼格外醒目,过去泥泞不堪的土路如今已被交错纵横的青石板路所替代,这是通往每家每户的小路,更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共同致富之路。


(来源:人民网)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