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2   星期四   农历三月廿四   
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侧记
创建时间:2011-06-24 12:06:00

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侧记

    目前仅存的敦煌舞谱、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中医药集大成著作《本草纲目》、建筑学史上的名作《营造法式》……琳琅满目的古籍珍品配合着各类非遗项目悉数亮相,生动地呈现了文献典籍和非遗保护的密切关系。

  日前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的“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首次以文献展现非遗,让人眼前一亮。6月15日召开的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上,相关专家及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这一颇具创意的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也对非遗保护和文献保存的关系展开了研讨。

  文献为非遗提供传承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被认为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了保存、保护两种保护方式,该展览恰恰符合这个思想。过去我们侧重口头传承,不太注重保存。文献记录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非遗的内容和内涵,而口头传承总有消失的风险。”他认为,文献展览方式是过去非遗工作的延伸和扩展。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对此深表赞同。他指出,非遗和典籍文献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活态传承,一方面也需要靠文献记载。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一直没有中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重视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称,古籍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以戏曲为例,现场展出的《庆赏昇平》清代戏曲脸谱彩绘图册,是研究京剧早期行头、脸谱的珍贵史料。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要确认历史渊源就离不开古籍文献,古籍文献可以为非遗项目的认定提供重要依据。他以身边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论断:竹马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很多研究文章蜂拥而上,其中有人把竹马起源追溯到汉代,还引用李白的诗“青梅竹马”。祁教授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后认为,“竹马”实际上是指“骑着竹马狩猎”。

  古籍刻印也是非遗

  在展示文献的同时,国家图书馆在本次展览中还推出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文房四宝及与典籍有关的手工技艺展演。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杜伟生、张平等将修复车间搬到了展览现场。这些展示活动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资华筠说,典籍展现在我们面前是物质的,但是它们承载的精神资源是非物质的。在保护典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古籍等修复技艺的传承。李致忠说,雕版印刷术是我国独有的印刷技艺,现存的大量古籍都是雕版印刷术生产出来的。

  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提出,希望接下来能把全国用来雕版印刷的版片进行统计,做出一个统计目录,以摸清版片家底,然后可以捆绑起来联合“申遗”。

  图书馆是重要传播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承担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和教育职能。

  说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认为,图书馆在这方面有着优势,它们不仅藏书量多,而且有研究力量。比如国图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围绕非遗开展长期展览,可以策划设计各类专题丛书进行出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认为,除了做好保护、保存,现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非遗保护传承的社会氛围和生态环境,“假定没有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传承人就无法把传统传承下去。所以,提高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升公众文化自觉的过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艺术人类学中心主任方李莉说,要让民众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氛围,固定的交流场所至关重要,而图书馆就可以成为教育民众、促进传承、进行培训的理想场所。

  她同时指出,除了书籍资料,多媒体数据库对非遗来说同样重要,它可以构建文化遗产的基因库,我们随时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传承基因。今后图书馆也要多元化,不仅要有图书,还要有各种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马子雷)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