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13   星期五   农历冬月十三   大雪 大雪
巧夺天工(十一)
创建时间:2010-06-24 14:51:00

 

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十一)

 

雕镌

 

  雕镌是通过对硬质材料进行有选择性地部分剔除,从而完成形象塑造,形成富有装饰情趣的工艺品的做法。木雕和竹刻工艺是远古先民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工艺品类,在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建筑中的大梁、门扇、屋椽、窗格、栏柱,乃至室内陈设的家具上都离不开这类雕刻。

  用作木雕的材料因地制宜,最适宜精雕细刻的木材是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木等。当木雕跨越了随葬品和宗教造像这些功能之后,作为生活场景中的装饰工艺,其题材多集中于表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吉祥花鸟,并与各地方戏曲的内容关联密切。制作精细木雕的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几种,有的还在木雕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美化,或髹漆,或加彩,或镶嵌。聪明的木雕艺人善于利
用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圆刀排列与平刀切削的对比,形成木雕工艺独有的艺术语言。

  竹材易得,竹刻难攻。元明之前,竹刻只是零星出现,尚未形成专门工艺门类。此后,乱世中的落魄文人亦工亦匠,致力于竹刻工艺,终于把它从以实用为主的工艺提升到能登堂入室的极富雅致的艺术品。“以刀代笔”、“以书画入竹刻”,这是竹刻工艺最重要的理念和方法。中国竹刻艺术历经数百年的繁荣,已形成立体圆雕、竹根雕、留青竹刻、翻簧竹刻等几大类别。


潮州樟木雕 群狮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材料的一种观赏性的圆雕艺术,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的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工艺品。

  乐清黄杨木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2006年,“乐清黄杨木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王笃芳

  王笃芳,汉族,籍贯浙江,1947年生,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岁习艺,197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民间到学院,又从学院回到民间,再度随父(王凤祚)研习传统造型艺术之真谛。其作品功力深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台湾阳明山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收藏。代表作品有:《楚魂》、《大唐盛事》等。


王笃芳 黄杨木雕 大唐盛世


王笃芳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鲁班”

  重庆黄杨木雕

  重庆黄杨木雕刻工艺起源于重庆市大足县龙水地区,是以黄杨木为原料,运用五金小刀雕刻制作物品或艺术品的传统手工技艺。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其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适合于精雕细磨。重庆黄杨木雕在动物花鸟题材的雕刻方面独树一帜,寓情于理,生动地表现了动物和花卉植物的生命情态。雕刻技法上讲究写实与夸张的结合,细腻质地与自然肌理的结合,艺术格调清新有韵致。

  “重庆黄杨木雕”已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柯愈

  柯愈 ,汉族,籍贯重庆,1949年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多年来,他用黄杨木为雕刻材料创作了上百件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他坚持面向生活,选材上不落俗套,长于雕刻青蛙、莲蓬等事物,情景交融,自然清新,为黄杨木雕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获奖作品有:《卡尔马克思》、《三口之家》等。


柯愈 黄杨木雕 秋韵


柯愈 黄杨木雕 凝


柯愈 黄杨木雕 攀

  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主要集中在黄岩城区。翻簧竹雕因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其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雕刻成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再配上其他装饰材料,制成各种工艺品。浮雕和线雕是翻簧的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特别精致。

  翻簧作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具有纹质细洁、花色多彩、色泽古雅、牢固耐用等特点。产品品种主要有茶叶盒、邮票盒、烟盒、首饰盒、糖果盒、笔筒、花瓶、台灯等实用品以及台屏、挂屏、壁挂等装饰性强的欣赏品。

  2008年,“黄岩翻簧竹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岩翻簧竹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罗启松

  罗启松,汉族,籍贯浙江,1935年生。早期师从翻簧老艺人陈方俊,后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深造。其制作的黄岩翻簧竹雕采用薄衣浮雕的表现手法,雕刻疏密有致,刚柔相济,充分表现黄岩翻簧婉约、秀丽、精致的特点。将多年胶合的簧面,特意通过阳光和时间的渗透,使竹簧有淡淡的颜色,经过薄浮雕的处理,形成色泽对比的效果。其代表作品有:《翻簧浮雕仕女图》、《观鱼图》、《史湘云醉眠芍药裀》、《贵妃醉酒博果盒》等。

  
罗启松 黄岩翻簧竹雕 贵妃醉酒博果盒


罗启松 黄岩翻簧竹雕 如意

  常州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通过浅刻、浮雕、圆雕等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橙红色竹肌,在竹皮上表现千态万物、人物形象及书法神韵的一门雕刻艺术。

  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结缘,则是明清时期出现于常州。至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已是独占鳌头。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以重写实的徐素白和重写意的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常州留青竹刻用材极为讲究,大多选用在山区生长四年以上的阴山竹,经日晒两年后,方可使用。其制作技艺包括整形、描图、修改、切边、铲底等步骤,一件作品要经过数月才能完成。作品形式主要有台屏、挂屏、笔筒和臂搁等。常州留青竹刻兼具实用、艺术审美等多种功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瑰宝。

  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留青竹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徐秉方

  徐秉方,汉族,籍贯江苏,1945年出生。出身常州竹刻世家,受家庭熏陶,从事竹刻艺术近半个世纪,其刀工精细,传统功力深厚,题材涉及广泛。无论花卉虫草、奇山异峰、溪流小涧,还是人物肖像,经其构图操刀,均能意趣无穷,自然妙造。在刻技上运用反差、虚实、疏密、阴阳交替等对比手法,虚实相生,刀味画意甚浓。代表作品有:竹刻《山静钟声远》等。


徐秉方 留青竹刻 观瀑图


常州留青竹刻


常州留青竹刻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盛行于明清,是明朝嘉靖年间朱鹤、朱樱、朱稚征祖孙三代人融镂刻技术和书画技法于竹刻艺术而创造的。清乾嘉年间,嘉定竹刻更是名家辈出,精品迭现,一时列为贡品,为世所珍,嘉定因此被誉为“竹刻之乡”。

  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熏)、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其审美价值远超过实用价值。1926年,嘉定竹刻荣获费城世博会金奖。

  2006年,“嘉定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伟忠

  张伟忠,汉族,籍贯上海,1967年生。1988年秋至今就职于嘉定博物馆,专业从事嘉定竹刻的研究与创作,先后师从范勋元、王威、徐秉方老艺人。其作品别出心裁,内容引人入胜,不失对前辈技法的继承,又加强新刀法的运用。讲究意在刀先,刀法细腻,虚实相生,令简约而不简单的浅浮雕效果显得不落俗套。代表作品有:《留青人物――佛簧》、《水仙留青插屏》等。


张伟忠 嘉定竹刻笔筒 文凭论道


张伟忠 嘉定竹刻笔筒 独立苍茫天地间


张伟忠 嘉定三朱竹刻插屏

  徽州竹雕

  徽州竹雕盛于明清。清代以后,随着整个徽雕工艺的发展,竹刻无论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由于拼接工艺的刨造和使用,竹雕突破了原竹大小的限制,使较大面积的竹雕成为可能。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鲁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常见的竹雕工艺品有屏风、台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筒、笔筒、筷筒、楹联、餐具等。有些竹雕作品经过髹漆或涂有桐油,漆多用浅色,以达到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保持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 

  2008年,“徽州竹雕”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竹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洪建华

  洪建华,汉族,籍贯安徽,1971年生。师从老艺人王金生,1992年创办了徽州区竹刻工作室,通过所学和结合王世襄所著的《竹刻》、宋子龙编著的《徽州竹刻》等书籍所提供的古代明清竹刻图片,开始走上研究徽州传统竹刻的复兴之路。其作品构图紧凑,主题分明,在考虑立体效果的同时讲究竹皮与竹肌材质美的对比。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尤重于表现精神气质。对竹材的处理手法朴素简洁,刻成后不须敷色、涂漆,依竹子的天然形态,度形制器,以见自然之趣,即无富贵之气,又无脂粉气,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主要作品有:竹刻笔筒《农家乐》、竹刻插屏《踏歌图》、《徽乡行》四条屏等。


洪建华 徽州竹雕 钟馗送福


洪建华 徽州竹雕 农家乐


洪建华 徽州竹雕 风雅徽州图

  宝庆竹刻

  宝庆地处湘西南,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有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宝庆竹刻的历代大师们擅长于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006年,“宝庆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宝庆竹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宗凡

  张宗凡,汉族,籍贯湖南,1968年生。出身木雕世家,自幼学艺,后师从宝庆竹刻工艺大师曾剑潭学习竹刻技艺,被曾剑潭收为关门弟子。他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宝庆竹刻的翻簧、制坯、设计、雕刻技艺,擅长阴刻、灭地阳刻、浮雕、透雕、镂雕等刀法,立意新颖、构图大气、刀法凌利、刀工精巧。主要代表作有:《六方贴簧浮雕大花瓶》、竹简书《孙子兵法》、大型浮雕六方翻簧竹刻花瓶《盛世花开》、竹青高浮雕写意挂屏《高山不老松》等。


张宗凡 宝庆竹刻


曾剑潭 宝庆竹刻 高山流水鸟语花香

  北京紫檀雕刻

  传统的紫檀雕刻技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被应用于明清的宫廷家具制作当中,以珍贵黄花梨、紫檀等硬木为原材,其工艺考究、造型稳重、结构科学、纹饰精美、寓意深厚,代表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也使得檀雕技艺成为明清宫廷家具的代名词。

  北京紫檀雕刻讲究的是手工制作,其雕刻手法多样,融合了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毛雕、透雕等各种技法。每件作品要经过木材的烘干、开料、锼锯加工、组装、手工砸膘、雕刻、清地、打磨、打蜡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制作完成。

  由北京紫檀雕刻技艺制成的明清宫廷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完善其日常使用价值的同时,还凝集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其纹饰雕刻和结构造型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伦理道德、信仰和思维方式,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中国紫檀博物馆 孙春凤(右)、李俊玲(左)


紫檀雕海水纹有束腰几形画案


紫檀雕海水纹有束腰几形画案局部


紫檀嵌黄杨雕云龙纹宝座


紫檀嵌黄杨雕云龙纹宝座局部

  骨木镶嵌

  宁波骨木镶嵌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术品之一。隋唐时期一直被列为贡品,到清朝中期已享有“图案古朴、奏雕工致,手艺精绝,凡同汉画”的盛誉。骨木镶嵌的品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基本可以分为传统家具、生活用品与建筑装饰三大类别。

  宁波骨木镶嵌采用象牙、黄杨木、骨片、螺钿、铜片、蜡为原料,在木上起槽后镶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及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嵌三种。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材料准备、拷贝、贴花、钉骨、锯花、排花、胶花、拨线、凿槽、平底、修边、胶合、刨平及线雕等20余道工序。如今这一传统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创造了多种材料混合嵌、木多层次嵌等新工艺。宁波骨木镶嵌以其独特的风格、浓厚的地方特色独立于工艺美术之林。

  2008年,“骨木镶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骨木镶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伟

  陈明伟,汉族,籍贯浙江,1960年生,专攻红木雕刻传统工艺。1999年他设计制作的“折叠式临帖架”由国家知识产权颁发专利证书。为2008年奥运会特别设计制作紫檀木文具,现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作品有:《紫檀木嵌骨三件套》、《清明上河图》、《百子图瓶》、骨木镶嵌《千古传情?梁祝文化》特大台屏等。


陈明伟 骨木镶嵌 “中国茶”


陈明伟 骨木镶嵌 穆桂英练兵图

  莆田传统木雕技艺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莆田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加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声名远扬。近代莆田木雕风格的形成,还应归功于清末的廖氏家族。1908年,莆田木雕名师廖熙在巴拿马赛会上以《关公座像》赢得金奖,并由此奠定了莆田木雕华美细腻的风格特点。

  莆田木雕的表现题材多为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寿星、渔翁、弥勒、达摩、仙女等人物见长。草虫、花卉、果盘以及牛、马、熊、狮、虎、金鱼、仙鹤等题材也较为常见。莆田木雕的雕刻手法以圆雕为主,伴以浮雕、镂透雕,需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莆田木雕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重叠,作品精妙生动、形神兼备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2009年,“莆田传统木雕技艺”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佘国平

  佘国平,汉族,籍贯福建,1949年生。他擅长木雕、牙雕及大型雕塑技艺,作品兼容中国传统雕塑与学院派写实风格,形神兼备、意蕴生动。他主持了湄州妈祖庙主殿《妈祖》、莆田广化寺《观音》、台湾中台禅寺、潮州观音山《五百罗汉》、南少林寺等大型佛像雕塑创作,数量达4000件以上,广获业界好评。主要获奖作品有:黄杨木雕《人民的好总理》、象牙雕《欢呼胜利》、牙雕《出击》、根雕《达摩》等。


佘国平 龙眼木雕 横刀立马

  巧夺天工(十二)

(来源:www.ihchina.cn)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