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船型屋:黎族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玉龙岭脚下躺着的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81间保存完整的船型屋,一度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学者、画家和摄影师前来采风。白查村这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庄,近几年也因船形屋的存在而打破了以往的平静。
因信息闭塞,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喜讯,并未在村里广泛传开,白查村平静如故。
“保护是必须的,但船型屋具体保护方案迄今仍未出炉。”江边乡党委书记张志强透露。
船型屋是黎族智慧的结晶
四面环山的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属黎族村庄。该村81间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老百姓的传统民居,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有关部门原计划将白查村81间船型屋悉数拆掉,在原址上新建砖瓦房供村民居住,多亏有志于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奔走呼吁,船型屋方能得以幸存。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分别为船型屋和金字形屋。船型屋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金字型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屋保存最为完整。白查村船型屋以落地式居多,也有零星几间是金字形屋。
这也是一个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并存的村庄。当玉龙岭另一头的人们已普遍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时,在这里,船型屋仍是村民的主要栖息地。
去年8月18日,记者曾跟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资深研究员田青参观考察白查村。田青认为,保护老民居就是保护人类的活历史,船型屋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如果全部拆掉船型屋,黎族的建筑历史将变成空白。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也认为,白查村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一定要保留,保护船型屋,实质是保护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白查村民仍居住船型屋
白查村干部符亚祝是村里为数不多能听讲普通话的人,现今仍居住在船型屋里,尽管他已在白查新村建起了2间平顶房。因为材料贵而买不起材料,他的新房还没有装修完毕。
符亚祝说,目前在白查新村约有56户村民在新址新建56间瓦房、4间平顶房。今年2月瓦房全部砌好墙,但因为没钱买瓦片,瓦房变成了“半拉子”,迟迟未能封顶。
为推进白查村民房改造,东方市已利用国家民房改造专项资金给每户村民免费提供砖块1.5万块、水泥3吨建新房,市财政还配套资金建成2公里长的通往白查村的水泥村道,还拨给江边乡30万元作为前期保护资金。
而按照民房改造任务的安排,白查村近一半户数的村民在2007年年底前就应当搬出茅草房住进瓦房,但目前无一人搬进新居。“按照每户所需瓦片1万块计算,加上运费就需花费3000元左右。”白查村村民符亚锦说。
由于民房改造任务搁浅,白查村村民目前仍悉数居住在船型屋里。
打造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村
记者走访了部分白查村村民,后者对于告别祖辈居住的“一条竹杆挂家当,三个石头做个灶”的船型屋,搬进砖瓦房,离开浸淫许久的精神乐园,看法不一。
白查村去年曾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会上绝大部分村民都同意搬到距老村约1公里远的白查新村住。但仍有少部分村民选择坚守。
“砖瓦房是好,但茅草房我们也住惯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白查村一些老人说。
“村民搬走后,船型屋没人住,三四年内肯定坏掉。”白查村村支部书记符那逢说。
有关人士建议,有选择地保护好船型屋就是保护黎族的建筑历史,一定要高标准规划,正确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把白查村打造成为海南西部的一个民族文化生态村。
一些民俗专家认为,除了船型屋,包括酿酒、织锦等工艺,白查村都传承至今,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人文旅游资源极度缺乏,如果保护得当,白查村可成为海南人文旅游的一个品牌。
田青认为,在我国,由于“不破不立”思想的影响,许多地方在建设的同时也把历史给抹掉了,白查村很有保护价值,我们可以“不破而立”使其成为一个新旧并存的有益探索。
田青举例道:意大利19世纪末即立法保护罗马城,法国也于20世纪初立法保护巴黎城,包括开罗、卡拉奇等,世界上几乎所有古老城市都严禁破坏古城。
“而在北京,大量的胡同、四合院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没了胡同、四合院,北京的文化血脉在哪里,北京的历史记忆在哪里!”田青很激动。
专家认为,“非遗”传承的难点主要是从官方到民间,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整个社会对“非遗”重要性缺乏认识。
无论白查村村民是选择搬家,抑或选择了坚守,无论他们是喜悦,抑或遗憾、无奈和恋恋不舍,我们惟有祈祷,代表着黎族传统文明的船型屋不会渐行渐远,我们需要它守候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相关阅读:
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生存的船型屋
黎族是一个保留较多远古文化的民族,黎族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十分激烈。
船型屋―――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也不可避免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淡出视野。如今仅有少数几个村庄保留较为完整,白查村即是其中一个。
白查村村干部符亚祝在白查新村建起了2间平顶房,但还没搬过去。对于船型屋的未来命运,他似乎没有任何一丝悲观。“政府不是说要保护嘛,而且新房子住得肯定舒服。”
一些村民也觉得,船型屋矮,屋里的光线也很暗,每年还要为防火、防虫担心,每隔几年还须换一次茅草,而砖瓦房坚固耐用,光线好,不必为用水和上厕所发愁,还是搬好。
白查村支部书记符那逢也支持白查村的整体搬迁计划,尽管他对船型屋同样恋恋不舍。在他看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保护船型屋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船型屋保护具体方案的实施效果。
在白查村,船型屋的营造技艺仍未失传,恰如黎族姑娘似乎天生就会织出美丽的黎锦一样。惟一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愈来愈多黎族村民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古村落,迁入政府统一规划兴建的砖瓦房,当无人居住的船型屋日渐式微直至最后一间船型屋倒塌,当船型屋被世人遗忘,船型屋营造技艺也将失传。
倘佯在白查村,许多黎族姑娘坐在家门口织黎锦。在海南许多地方,代表着黎族传统文化的黎锦、山兰酒、牛皮凳、渡水葫芦,还有船型屋等,正渐行渐远。在白查村,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生存的这些黎族传统元素,依旧选择了坚守,因为这里是“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