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四)
十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9号:羌笛演奏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1号:羌族多声部民歌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59号:羌族羊皮鼓舞
民俗歌舞:《尔玛吉》
艺术指导:杨莉、姜祥仲、包仿、向葵、夺科、刘毓秀、吴茜
四川省文化厅选送
羌族民俗歌舞《尔玛吉》共分为“祭山、闹山、转山”三幕,分别从羌族传统的祭祀礼仪、民风民俗以及精神内核等不同角度,萃取羌人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精华,浓缩而生态地呈现于舞台之上,令观众从中感受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最为浓厚的文化内涵,更加了解这个崇尚“天人合一”的民族最为朴素的生命哲学,是如何支撑着他们顽强地穿越千年的风霜,挺过巨大的灾难,至今依然在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深山峡谷中生生而不息。
“尔玛吉”,意为“羌人过年”,指羌人高兴、喜庆的日子。节目由“羌笛演奏”“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和“瓦日俄足”(歌仙节)里的礼仪歌舞“巴绒”组成。
祭山(苍天、赋予神灵)
(1)民间习俗展演:俄佩西吉(白石神祭)
表演者:王治升、余光元、郎加木、降车牙、曲吾、邱让等
歌曲《阿斯拉呀》 表演者:余光元
《“释比”念经》 表演者:王治升 等
羌人有着对自然界诸神崇拜的习俗,而白石则是诸神的象征,每逢春耕秋收之际,羌人都要在最高文化传承人释比的率领之下以载歌载舞的形式祭祀天地万物之神。
羌族多声部民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因没有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沉积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多声部民歌就是其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二声部频频出现四、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纵向结合,以及我国其他地区少见的大幅度慢速颤音唱法,具有鲜明的特色。
《沙拉西》
羌人信仰万物有灵,而生长于高山峡谷间的苍天大树,常常作为自然神木之一,被羌人所崇敬。每逢祭山、还愿时,羌人都要给山上的树木挂上绸带,禁止人们的过度砍伐,因而这里生态和谐,天人合一。
《卡斯达温》 表演者:曲吾、邱让 等
诞生于黑水河流域的“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祝祷告胜战,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从历史渊源看,“卡斯达温”是远古羌文化与吐蕃文化相融的“活态”载体。
“卡斯达温”的表演者身上所穿的铠甲,有两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2)民间舞蹈:布滋拉(羊皮鼓舞)
表演者:朱金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光亮、杨俊清、余正国、王福山、孟子成、韩树康、王小刚
“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精髓和文化传承群体。其独具特色的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转步对古代巫舞文化的“禹步”及探寻远古氐羌部族舞蹈文化的渊源、传衍、流变、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
闹山(大地、孕育苍生)
(1)民族服饰展示:纳绣(羌绣)
表演者:吴茜、吴焰、雷蕾、李娟、泽朗旺姆、左安琼、韩青瓜
节目通过服饰展示这一载体,将羌族民间刺绣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与特有的头饰文化充分呈现,羌绣富有原始古朴的传统技法;精巧奇妙的传统构图;绮丽纯美的传统色彩,是羌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
(2)民间歌曲:依拉里美达(情歌)
表演者:杨国琪、高荣金、陈金祥 等
羌族情歌是羌族青年男女交往时所唱的恋歌,通常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恋,是羌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游艺竞技表演:乌勒吉吉(推杆)
表演者: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羌族民间歌舞传习班学员
跳背篼
踩木杆
爬木杆
推杆是羌族男子劳动之余在田间特有的一项传统游艺竞技活动,其中包括“跳背篼”“踩木杆”“爬木杆”等项目,充分展现出羌族男子勇猛、刚强的性格。
转山(羌人,生生不息)
(1)齐勒(羌笛)、无鲁特(口弦)演奏:西哟惹(思念的歌)
表演者:龚代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国亨等
羌笛是一种竹制的双管竖吹簧鸣乐器,其鼓腮换气的吹奏、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震的音响,构成了羌笛的特色,是最具代表性的羌族民间乐器之一。据史载,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而唐代更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千古名句。羌笛以悠远而苍凉为特色,因而羌人常吹奏古曲“西哟惹(思念的歌)”,抒发其内心怀古追思之情。
(2)民间舞蹈:巴绒
表演者:余五子满、高英姐、殷启英、陈香、陈清莲等
“巴绒”羌语直译为“古老”之意。千百年来,羌族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他们都要举行“瓦日俄足”的活动。活动中以“巴绒”礼仪歌舞活动为主,歌的旋律粗犷奔放,节奏自由。
舞蹈中奇特的“胯部往复转动”的舞蹈动律,带有浓郁的原始母系崇拜的遗迹,充分显示出羌族女子含蓄、柔美性格。
(3)民间歌舞:纳努西努(吉祥如意)
表演者:全体
羌族民间艺人用民间最高的传统礼仪“挂红”,来表达他们对万事万物的自然崇拜,以及那份还愿于天地的虔诚,更要表达心中对于所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给予过关怀与帮助的各国友人的那份感恩之情。
他们依然会用坚强不屈的精神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沉淀了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世代相传。
(来源:www.ihchina.cn)
(编辑/摄影: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