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傩舞(祁门傩舞)
项目序号:110
项目编号:Ⅲ-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安徽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祁门县
保护单位:祁门县芦溪乡为民服务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祁门县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分布最多。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不少形式多样、功能复杂的傩仪及傩舞,极具民族特色。
  流传于安徽省祁门县的傩舞源于原始巫舞,是中国远古时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傩仪过程中,人们戴上面具装扮成傩神,跳起凶猛、狂热的舞蹈驱逐邪祟。在徽州,汉代就已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其后傩的内涵日益丰富,增添了祛邪扶正、祈福求安、祭祀祖先、祝祷丰收等内容,又有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的内容。
  祁门傩舞历史上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祁门很早就有“傩仆”制度,大户人家养着傩戏班,每逢庙会、祭祀、送灶、秋醮、迎春,均会演出傩戏傩舞。表演时,舞者头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执干戚等兵器,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和鼓点伴奏下表演驱鬼仪式和神话传说故事。祁门芦溪村的傩仪保持着古代傩祭的原始风貌,沿村行傩,边走边舞。每年正月初二先行请神仪式,然后开始傩舞表演,节目有“先锋开路”、“土地杀将军”、“刘海戏金蟾”等。初三至初六到本村许平安愿的人家表演,各家以木盘盛米酬神,演毕,舞者将米倒入布袋带走。全部演出节目均无唱腔、对白,仅以锣鼓伴奏。黟县西武乡的绛霞、章墩和碧山乡的西山下等村每年正月初三都要迎请傩神老爷,祈求辟邪消灾,也是行傩的一种形式。
  祁门傩舞是传统傩文化的形象体现,从中可体察出古代先民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民风民俗和文化风貌的研究提供参考。祁门傩舞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人员老化、传承人匮乏、经费不足等各种现实问题与困难,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2210
姓名
汪顺庆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祁门傩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祁门县
编号
04-1558
姓名
汪宣智
性别
出生日期
1932.08.06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祁门傩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祁门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萍乡耍傩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跳五猖)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郎溪县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浦南古傩)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永靖县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文县池哥昼)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文县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湛江傩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邵武傩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邵武市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寿阳爱社)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寿阳县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婺源傩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婺源县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乐安傩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乐安县
编号
Ⅲ-7
项目名称
傩舞(南丰跳傩)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