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10 |
项目编号:Ⅲ-7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安徽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郎溪县 |
保护单位:梅渚民间文化艺术推进会 |
傩舞(跳五猖)是以纪念治水英雄张渤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传统舞蹈,主要流布于安徽省郎溪县北梅渚镇的周家、桃园、定埠等行政村及与之相连的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现高淳区)西南境。
胥河流经梅渚镇的定埠村段,是今日梅渚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的分界河。历史上这里虽有水域的便利,却水患不断。时至西汉,为使太湖流域的人民安居乐业,大禹后裔张渤,领众疏浚治水,可惜事业未竟,张渤逝去。吴越各地对张渤的祭祀频多,江苏、浙江、安徽祭祀张渤之盛,均有文献记载。其中形成于胥河南岸的梅渚镇跳五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平存稿》已有记载。
跳五猖共有十三神身。其中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五神是正身,各按五行属性施以绿红白黑黄五色。道士、和尚、土地、判官是四副身。音乐有大锣鼓、小锣鼓之分。此仪共分四个阵式。全仪五正身入坛后各身按阴、阳分立于桌上。中央神占正北位,祠山神刹占正南位。东方、南方两神占东位,属阳;西方、北方两神占西位,属阴;判官占东北位(属立春);和尚占东南位(属立夏),属阳;道士占西南位(属立秋);土地占西北位(属立冬),属阴。一年四季均有神属。九身占位后,由此仪主持人门司右手挥动竹杖“隔马”跑坛,分别向五正身、四副身祈请临坛。请毕,由周族年长德高者向神逐一敬酒,以示请神的虔诚。此仪共有破神场收灾降福阵、双行五谷丰登阵、单行双别龙门阵、拜香位敬上阵四种阵式。
该遗产项目主要以家族传承发展至今,又因系宗族支系单脉传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五猖中的中央神由本村倪姓继承。余四猖由周姓继承。
祭祀张渤跳五猖将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相互配伍,形象地运用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通过全仪演绎,以求水患平息,国泰民安。为跳五猖伴奏的“十二番锣鼓”,具有胥河地域特色。跳五猖融合祭祀、哲学、民俗、音乐等多重价值,是地域文化认同、民众情感表达和宗亲维系的重要纽带。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211 |
姓名 周国平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跳五猖)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郎溪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萍乡耍傩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浦南古傩)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永靖县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文县池哥昼)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文县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湛江傩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邵武傩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邵武市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祁门傩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祁门县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寿阳爱社)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寿阳县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婺源傩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婺源县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乐安傩舞 )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乐安县 |
编号 Ⅲ-7 |
项目名称 傩舞(南丰跳傩)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南丰县 |